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98章 差了一点什么

      第298章 差了一点什么
    各种致辞和感言结束之后,球正式宣布,本届坎城电影节开幕。
    “那么,本届的开幕电影——”
    球看著方星河,从嘴巴里拖出长长的尾音。
    “万眾期待的,引人入胜的,由starriver自编自导自演的—..””betterdays!”
    大厅里的灯光一盏一盏灭掉,开幕电影,《少年的你》,正式开始放映。
    它的英文名叫做《betterdays》,坎城放映的版本是国语台词版,下方同时打著英法字幕。
    坎城之所以看重镜头语言的根本原因正在於此。
    因为看字幕实在太累,所以镜头才是最重要的语言。
    这是一件很多中国人不能理解的事一观赏国外原音电影,只要有中文字幕,那么就能够同时兼顾画面和台词,这明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为什么外国人却很少看非母语电影?
    方星河最初也不能理解,但是自打他亲自做了导演,並在国外上映了《英雄》,他就彻底明白了。
    因为,中文太他妈先进了。
    国际电影的好长一段台词,用中文字幕来表达,十几二十个字,够够的。
    如果再翻译得文雅点,可能两三个成语或者短词就足矣。
    哪怕一句话翻译过来仍然很长,可是,因为中文是表意文字,中国人只要扫一眼整句话,捕捉到几个重点词,就能將整个意思提炼出来。
    这种阅读的快速性和便捷性,使得中国观眾可以將主要注意力都放在画面上,抽空看一眼字幕就行。
    所以那些原声的好莱坞大片在国內非但没有观影门槛,甚至很受喜爱,比国语版更有体验感。
    但外国文字不是如此。
    比如《少年的你》,它的台词和独白翻译成英文法文之后,在底下拉出长长的一大串。
    但凡观眾的文字掌握水平稍微差一点,就很容易跟不上。
    哪怕文字水平足够高,也要仔细注意字幕,然后才能理解台词中的深意。
    所以,像《少你》这种偏文艺的电影在坎城之类的国际电影节上展映,最最重要的东西便是镜头语言。
    假如画面传达的信息不够清晰直观,那么观眾甚至评委都很容易错过关键逻辑。
    评委本身也是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英文阅读水平也不一定很高,做出判断时,最主要的依据永远是镜头语言。
    而方星河在这方面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教科书般规整的技巧。
    方星河的开场便与原版不同,架设高空固定机位,选择一个半阴天,俯拍校园门口。
    数千名学生像是蚂蚁一样涌入校园,脚步匆匆,机械秩序,固定的客观视角、阴暗的环境、蓝白校服的单调色彩,共同构建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和焦躁感。
    镜头右下角,出早操的住宿生从画面里匆匆跑过。
    画外音是少年少女们机械麻木的口號:过六百,考名牌,梦想照亮人生,未来自此不同—
    镜头慢慢向下拉回,拉到与教学楼顶垂直时,忽然向前一衝,穿越楼板,照进教室內部。
    画面中出现学生们紧张忙碌的场景,背单词、写作业、抄古文、对著数学题抓耳挠腮。
    镜头再划著名弧线从俯拍向前推,最终锁定在后面黑板上的口號衝刺高考100天。
    短短半分钟的镜头,清晰勾勒出影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背景。
    马上高考,学生们正在为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步而拼尽全力。
    气氛紧张压抑,沉重束缚著每一个人。
    “漂亮的开场。”
    特意赶来的华盛顿影片人一哥史蒂芬·亨特奋笔疾书。
    顿了顿笔,他又补上一句“果断而又漂亮。”
    和欧洲沉闷冗长的文艺片不同,《少你》带有一种方星河特有的迅猛。
    並非是剪辑节奏快,而是故事展开得快。
    在镜头刚刚给到刘一菲扮演的陈念,观眾尚未来得及对这个人物建立起认识,她就遭受了来自同学的指指点点。
    “她爹是不是跑了?”
    “没有,死了。”
    “对,我听说是畏罪自杀!”
    “真的吗?”
    “真的,贪污犯,从楼上跳下去了,砰的一声!”
    “那她还傲什么呢?”
    “那怎么了,人家可是公主来著。”
    “嗤,野鸡公主吧?”
    陈念用力抿著嘴唇,微微扬起下巴,倔强地从人群中走过。
    但她那闪烁而又不安的眼神,透露出內心的不平静。
    不少观眾纷纷感慨:“wow,真美丽!”
    也有影评人写道:“眼神不错,落难公主的人设虽然俗套,但人物形象非常贴合,令人对后面的故事充满期待。”
    此时的刘一菲,脸颊上还带著明显的婴儿肥,虽然很稚嫩,但是已经展现出能够同时闪耀东西方的美。
    因此,虽然剧情进得非常紧,缺乏足够的铺垫,但是她仍然可以凭藉天生的外形与气质获得观眾的同情和关注。
    特里斯主席非常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马上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下意见。
    “非常强烈的作者风格,巧妙运用演员的天赋,而非缓慢扎实的敘事,来使观眾沉浸,聪明,大胆,凶猛。”
    原版电影中长大12分半的铺垫,被方星河浓缩到2分钟之內,这就是“凶猛”
    评价的来源。
    在当今时代,艺术电影,尤其是欧洲艺术电影,通常都更注重细腻的表达保守、冗长、大量细节铺陈。
    而方星河的《少你》,用一种近乎於惨烈的直白,將陈念如今要面对的困境剖开在观眾眼前。
    回到奶奶家,狭窄破旧的小臥室里,有著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水晶摆件,衣橱里还有一件捨不得扔的雪白公主裙。
    在冷静客观的构图中,公主裙的一角、水晶摆件、陈念坐在书桌前的背影,呈现出一个三角形。
    人物在画面偏右下角,光从左侧空荡荡打去,形成一抹压抑剪影。
    母亲和奶奶在画外音里的爭吵,看上去是打破了这份凝滯压抑,实则却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烦躁。
    困境的铺展极其有效,短短10分钟,观眾们便开始屏住呼吸,为陈念的命运而忧心。
    隨著影片继续放映,陈念开始遭受霸凌。
    在方星河的处理下,魏莱三人组的动机十分清晰。
    陈念作为一个曾经她们得罪不起、现在却落了难的公主,嫉妒她是如此天经地义的一件事,根本不需要过多解释。
    任何国家,任何文化,任何种群,都能毫无障碍地理解这种最原始的情绪。
    而魏莱三人的霸凌行为,又被方导以非常具备个人特色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多重困境。
    因为她们三人的嫉妒核心截然不同,因此,各自主导的霸凌方式也截然不同。
    魏莱嫉妒陈念曾经的家世和光环,所以很喜欢支使、强迫她去做那些曾经不可能去做的事,羞辱她的自尊心。
    胖妹嫉妒陈念的美貌,所以恶意散播谣言,进行荡妇诅咒,或者让她变得骯脏狼狈,甚至直接伤害她仍然美丽的外表。
    眼镜嫉妒陈念的聪明和成绩,想为高考减少竞爭对手,所以故意破坏她的心態,或者毁坏她的作业、题集。
    三种出於不同核心的嫉妒,带来的是越来越沉重的压迫感,叫人揪心。
    而其中蕴含的意象性隱喻,也让真正的专家们动容。
    “美丽,能力,心灵。”
    史蒂芬·亨特快速记录下三个词语,很快就在下面写出了更多延伸解读“保障人生下限的外在基础,继续向上攀登的动力,以及保护所有一切的尊严o
    通过对於这三者极具层次的摧毁,作者正在摧毁一个原本如此美丽、纯洁、
    神圣的生命,这种赤裸裸的恶,看上去微不足道,甚至根本引不起大人们的重视,却在隱蔽的角落里散发著世间最极致的黑暗—..”
    不少女性观眾下意识地捂住嘴巴,不忍地看著那一幕幕揪心画面。
    便在这个最绝望的时刻,方星河饰演的张小北终於出场了。
    当镜头转过去,观眾们发现方星河正在巷子里被小混混毒打时,现场忽然泛起一阵强烈的笑声。
    每个人都忍不住笑,並且,他们也知道对方在笑什么。
    且不提一骑破万军的太子誉,单单是现实里的方星河,就能按著一群nba野兽暴揍。
    现在忽然看到他在电影里挨打,实在太喜感了。
    其实这不是好事,这意味著观眾们短暂地出戏了,是一种很失败的表现。
    然而所有人都能理解这点瑕疵。
    毕竟方星河上一个角色实在太成功,方星河本人的现实形象也太深刻,大家一时间转换不过来心態,很正常。
    就好比巔峰期的黄渤沈腾去演严肃电影,观眾们看到他俩出场的一瞬间就想笑,这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固定印象。
    它很影响演员的戏路以及拍摄效果,但是,真正的顶级演员一定能够调整到位,让观眾沉浸並区分不同角色。
    方星河就干得特別漂亮。
    他成功呈现出一个特別真实的张小北。
    尤其是第一眼看清楚陈念脸蛋时的惊艷慌张侷促,叫观眾瞬间就能將他和太子誉、方星河区分开来。
    这是只有纯情少年才会具备的特徵。
    太子誉视女人为死物一一不管是明艷的赵后,亦或者灵秀的飞雪,他看过去的眼神,仿佛只考虑从哪里下枪杀得最快。
    而方星河本人则对美女冷漠疏离一满眼都是看不上,莫来挨边。
    安妮海瑟薇背后的团队炒了那么久暖昧,到了奥斯卡上全露馅了,方哥根本不搭理不配合,懒得多瞟一眼。
    但张小北是完全符合这个年龄的少年。
    他野性、桀驁、封闭,虚张声势地以冷漠掩盖真实內心。
    可观眾们並不傻,他们完全看得出张小北强撑的硬气和硬气之下的狼狈。
    两人擦身而过,陈念仰著头,泪眼盈盈,可怜兮兮,暴露出她內心深处真实的急切、焦虑、不安。
    而张小北目不斜视,嘴角有些歪,肌肉因为疼痛而一颤一颤的,眼神是那种特別的倔强。
    配合他一腐一拐但却绷直脊背的身姿,一种不知所谓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拉开大约5米的距离后,张小北忽然抬手,用手背一抹嘴角,隨后用力一甩,偏头吐了一口血沫。
    那种幼稚的桀驁,忽如其来的不满,含有一丝微妙的懊恼。
    少年在懊恼什么?
    他自己不懂,但是作为过来人的观眾,十分能够共情。
    “他真可爱。”
    “念有救了!是吗?”
    “wow,真是美好的相遇!”
    这一部分剧情,引发了极其强烈的期待。
    梅格·瑞恩在笔记上写道:“另类的哈利和莎莉,一致的情感內核。少年少女之间的初遇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sr处理得真实又生动,为后续展开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她没有展露任何过於强烈的倾向性。
    但是,她下意识提起了让自己成名的得意作品《当哈利遇到莎莉》,青少年爱情领域的影史经典。
    而姜文对这一段的评价只有一句话。
    “这他妈的就是最他妈恰到好处的青涩!”
    他没有看到后面的部分,不知道张小北是不是必须青涩,但他发自內心地觉得张小北的青涩远比方星河本人的形象动人一百倍。
    方星河的个人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高冷疏离如神似圣。
    因此姜文对这弗嗤之以鼻。
    你牛逼归牛逼,但你这人太假,老子懒得跟你玩!
    其实国內的文娱届媒体界泛文化界,除了早期那批朋友,所有人都觉得方星河这人不真实,不性情,不像主正常人。
    因为方星河为了最大程度的偶像化,刻意对外展现出神性的一面,而不是人性的一面。
    所以他世適合用来崇拜,却不让人感到亲近。
    可电影里的张小北却不一样,这是一主第一眼就会叫人喜欢怜惜的少年。
    艾西瓦婭·雷想要评价方星河的演技,结果纠结了一会儿,她发现没什么好写的。
    “很符合年仗的表现,少年不就应该这样吗?”
    她不了解真正的方星河,於是嘟囔了一句,將演技一栏填为“本色”
    撇开演技方面不提,故事的发展愈发激烈。
    第一次相遇没能求得张小北的帮助,陈寺在校园里的处境愈发艰难。
    但观甩们在揪心之余,也酝酿起了足够的期待。
    史蒂文·索德伯格却对方星河主导的剧情结构十分欣赏。
    “方导极其聪明,他並没有急於让自己扮演的男主角儘早登场,而是將压抑黑暗的欺辱段落放在男女主角初次相遇之冒,为女主角构建一主更加绝望的环境,以此来压迫出更加珍贵的救赎希望。
    在相遇的一瞬间,观甩们心中积压的情感立即迸发,影片黑暗残酷的基调中被投下一束光,叫人有了喘息的空间——”
    写满整页纸之后,他想了想,他在这一页的右上角写下几主单词:“偏商业化,极其成变。”
    然后用笔圈了起来。
    对於他这种级別的大导演而言,通过处理屑法去判断同行的意图,再容易不过。
    同他一样,意识到这是一部成熟的“商业文艺片”的评委,还有主席、克劳德·卡里埃尔、姜文和艾尔吉。
    但他们的反应截然不同有人兴致高涨,有人皱起了眉。
    迄今为族,这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电影,但是想拿文艺领域的至高大奖,却又差了点什么。
    具体差了什么?
    全神贯注观影的嫩仙懵懵恆恆的意识到,影片里的陈寺,正在酝酿著一荣极致动人心弦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