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02章 天遣

      第802章 天遣
    李逸洛阳的这宅子不大,
    客厅也仅是五品官规格的五间七架,却也屋宽梁高,很不保暖。
    好在后来改了火墙和暖炕,门窗封闭后倒也好了许多。
    天色已暗,
    君臣二人在炕上,围坐红泥小火炉,煮酒谈今夕。
    晚来天欲雪,绿蚁新醅酒。
    李世民平时不是很好酒贪杯的人,可今天这新酿糜子黄酒,却也喝了好多杯,
    炕上暖,
    喝的满脸通红,伸手夹了狗肉蘸蒜泥香菜。
    狗肉稻草烧过皮,锅里用山茶油先煸炒出油,加入干辣椒、桂皮、姜片等炒香,再加米酒焖煮入味,最后豆芽芹菜垫底,装入炭炉小砂锅端上来,
    一直持续小火加热,带上点汤汁,色香味俱全。
    “都说狗肉上不得台面,想不到你家这狗肉也能做的如此美味,就和你家的猪肉一样。”
    说着,皇帝又夹了一大块带皮的狗肉。
    冬日里吃这种干锅真是一绝,
    那皮子酱红色,咬一口皮脆肉香,味道也绝,麻辣鲜香,而且肥而不腻。
    李逸也是吃的冒汗。
    “冬天可是吃狗肉的好时节,比羊肉还温补呢。这狗肉要好吃,得带皮,尤其是用稻草烧皮,其次就是煸炒这步很重要,煸炒出油后肉才会香,不会有异味,
    再就是得先山茶油炒,再用糯米酒焖,生姜八角桂皮小茴香,能提供五香底味,中和腥味。再加白芷、草果,则去腥效果显著,做干锅不加也行。
    椒和辣椒得放,增添层次感。
    要是放点当归、陈皮,则还能平衡燥热,促进消化。
    当然,最后加上豆芽、豆皮或是芹菜、洋葱这些,则还能解腻。”
    李世民吃的有些辣,却又觉得辣的很过瘾,端起酒杯,“来,”
    君臣两个喝一个。
    李世民放下酒杯,筷子又伸向了干锅。
    这道菜,确实胜过其它许多。
    “你这弄狗肉手艺,以前做道士时学来的吗?”皇帝笑问。
    “嗯,以前跟着师傅李真人云游四方,确实没少吃狗肉,不仅是狗肉,这蛤蟆、蝗虫也没少吃。还有什么蛇、鼠,蚂蚁蛋、蜜蜂蛹、竹虫···”
    皇帝听的直愣神,
    那些也都能吃?
    “灾荒饥年,能吃到这些可是很难得的,饥民们更多的是剥树皮挖草根,甚至吃土。”
    “有一种土是白色的,很细腻,看着和麦子面粉似的。饿急的人就会把这土挖出来吃,吃下去就不会饿的难受了。
    百姓饿急了都吃这种土,还称为观音土。
    可是这毕竟只是土不是麦粉,少量吃点,确实能骗下胃,但吃了后会非常口渴,让人忍不住喝水。
    肚里的观音土遇到水,就会迅速膨胀凝固,在胃里无法消化,甚至不能排出,
    很多吃观音土的人,最后都是被活活胀死、憋死的。”
    李逸有意把话题往饥荒上引。
    刚才还大快朵颐的李世民,不由的放下了筷子。
    明年将有饥情,
    “傅奕和李淳风等太史局官员推测,都说明年春有旱,夏秋有蝗,”
    大旱过后必有蝗。
    现在的情况,明年春天大旱是必然的,而大旱过后往往有蝗灾。
    夏蝗过后,如果季节还是反常,那么秋天又还会有蝗灾。
    蝗灾比旱灾更可怕,如果连着两季蝗灾,那就将是要命的大饥荒。
    蝗虫一来,遮天蔽日,所到之处,一扫而光。
    虽然古人并不很清楚大旱过后必有蝗的根本原因,但却也都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
    “无逸你可有什么好的应对之策?”李世民虚心请救,他能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可面对这自然灾害,他真的束手无策。
    李逸看着面前的皇帝,也才二十四岁啊。
    遥想自己以前这个年纪的时候,才刚出大学,初入职场,还只是个打杂的菜鸟新人,连个小项目都领导不了,更别说统治一个国家。
    而李世民能坐上至尊之位,却并不仅因他是皇帝儿子,他这个皇位是他打下来的。
    在位仅半年,
    可他表现的已经足够优秀了。
    “陛下可知大旱之后必有蝗的原因?”
    皇帝摇了摇头,很多人说蝗虫其实是天降灾异示警。
    这种灾异说最早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他认为自然的各种变化都是人格化、道德意志化的“上天”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反应。
    其大略之类,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这种观念后来很流行,认为蝗灾就是天毒降灾荒,这是天帝的惩罚。
    所以很多人认为发生蝗灾,蝗虫不能灭,还得乞求神灵宽恕。
    于是有了蝗神。
    到如今,大多数人也认为蝗灾是君王失德,是官员贪腐赞成的,因此对面蝗灾得用行动感动上苍,蝗虫自然消失。
    甚至还有人说,蝗虫在有德行的地区,过境而不食作物。
    于是史书中就常见到有官员上报,蝗虫过境而不食庄稼,甚至夸张的说有蝗虫抱棘而死,
    更多的官吏则是匿而不报。
    似乎这样,就说明他们有德行。
    借着几分酒意,
    李逸跟皇帝讲起科普课,蝗虫的生活习性。
    “据史书记载,华夏历朝,蝗虫成灾严重的地方,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区,极易起蝗。
    蝗虫怕水,降雨会把蝗虫幼虫杀死,而积水会淹没虫卵。
    因此雨水充沛的年份,不易起蝗。
    而在黄河中下游的那些平原,大旱导致河湖水位下降,退水后的河滩湖滩暴露湿润泥沙,这是雌蝗最好的产卵地。
    一只蝗虫一次能产卵几十枚上百枚,而一只蝗虫当年产的卵,发育成虫后仍可繁殖一到三代。
    湿润的退水河滩能让这些虫卵大量成活,最多的时候,一分河滩地,土中能产卵上万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五六十粒卵,则一分地能有百万蝗虫卵。
    若是雨水充沛之时,
    这些河滩湖滩等退水区,往往很快又会被淹,大部份的蝗虫卵会被淹死。
    而大旱之时,这些退水区却不会再被淹,蝗虫卵在土中,只要温度适宜,经过二十几天卵期,就能孵化出来。”
    “一分地就能有百万枚蝗虫卵?那一亩地岂不是千万?”李世民惊的面色都有些发白。
    这还只是一亩地,而千里黄河,这种退水后湿润的河滩地得有多少?
    “都说明年要起蝗,
    这真是上天对我不满,降下天遣?”
    李逸给皇帝倒满酒,“陛下,蝗虫是因自然变化而引发的,大旱后必有蝗。”
    “那大旱也是天灾,是否也是天遣?”
    “这都是自然变化。”
    “有旱灾,可以抗旱救灾。有蝗灾,也可以灭蝗救灾!”
    听到灭蝗二字,李世民的手都抖了一下。
    蝗,那是灾异,那是天遣,历朝遇到蝗灾,那都是要祭祀祈求,甚至宰相都在引咎请辞,严重的皇帝还要下罪已诏。
    只敢乞求蝗虫离去,
    谁敢灭蝗?
    “听闻,曾经有农人因庄稼被蝗食尽,于是怒而捕蝗而食,结果却中毒身亡。”李世民道。
    “陛下,蝗虫终身有三个虫态,即卵、若虫和成虫。“李逸饮了口酒,慢慢道来,
    “卵生活在土壤中,不能自在活动,若虫分五个龄期,要脱五次皮。脱皮前后通常不取食,
    五次脱皮后变为成虫,具有能飞翔的羽翼,也可以繁殖。
    蝗虫从卵出世到成蝗交配繁殖大概一个月,
    蝗虫一年可产卵数次,秋季产卵于土中,若天暖有旱,则来年夏就易起蝗。
    夏涝旱,秋又起蝗。
    蝗虫有毒,但只有当它们结成蝗群,并达到很大的数量时,它们身上才会有毒。”
    “多大的群有毒?”李世民问。
    “大概就是这些蝗虫成群跨越州县时。”
    “能毒死人吗?”
    “若是直接吃这种蝗虫太多,有可能毒死。”
    对付蝗虫办法也有不少,
    “蝗虫是可防治的,冬季、初春,可以挖蝗卵,河滩湖滩地深一二尺土壤中有蝗卵,动员百姓去挖,反复挖几次,就能大大减少蝗卵。
    等到明年夏蝗卵孵化出来,在他们还不会飞的若虫阶段,引入鸡、鸭群食蝗蝻,每鸭能日食蝗蝻二百余只。
    又可用火攻法诱杀,蝗虫和多数虫子一样趋光,夜间设篝火或灯光,吸引蝗虫,捕杀。
    还可坑杀,挖深广各二尺的深沟,诱蝗虫聚集后捕杀,或放水淹灌。
    为鼓励百姓参与,可下诏,蝗虫卵、蝗虫都可换钱。
    比如一升蝗卵可换五斗粟,捕蝗虫一斗可换粟一斗。”
    李世民惊讶,“用蝗卵蝗虫换粮?”
    “嗯,具体的兑换比例可以视情况调整,但这种以蝗换粮,才能最好的调动百姓积极性,
    最好是让各地州县官的捕蝗成果,和他们的政绩考核也挂钩。”
    “陛下,换来的蝗虫其实也不会浪费,既可蒸、晒干后打粉做成牲口饲料,
    也可在饥荒时,掺入粗杂加工成救灾粮。
    甚至蒸熟后去翅腿后晒干,也能跟虾干一一样吃。”
    “不是说有毒吗?”
    “蝗虫有毒,一来是他抱群开始千里飞行时才有,二来经过蒸晒、掺合其它,也就毒性大减。
    饥荒之时,比起树皮草根观音土,总强过千百倍的。”
    李世民虽然心中也还有几分对蝗神的畏惧,可一想到蝗虫遮天蔽日千里无人烟的恐怖景象,还是咬了咬牙,“无逸,你把此事写个详细的奏疏,最好是跟你的柏谷坞奏事一样,写的详详细细,
    到时我们和诸位宰相们一起拟个对策出来。”
    此时的皇帝,又拿出了战场上的那种果决和狠劲。
    “若使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甘心无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