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20章 何乐不为呢

      第820章 何乐不为呢
    “陛下赏赐的那八个奴婢,都是极上品,每个卖十两黄金。那十匹好马,每匹也卖十两黄金···”
    晚上,罗三娘依偎在李逸怀里,跟丈夫讲着家里的事。
    薛延陀送李逸的礼物,被他上交给了朝廷,皇帝把美人和宝马又赏赐给他。
    卖了一百八十两黄金,都是上品。
    “洛阳一个普通的女婢,才几千钱呢,甚至有些孩童,几百钱就一个。”
    “那能做战马的好马,万把钱也够了。
    阿郎,那薛延陀人出手还真是大方呢,八婢十马,就卖了一百八十两黄金,真的还要再捐献给朝廷么,这都是陛下赏赐的。
    先前他们送的三百两黄金五百两银子,可是已经上交朝廷了。”
    罗三娘有些不舍。
    其实她觉得既然是皇帝赏赐的,那留着用吧。
    司徒府用些美婢宝马也是应该。
    李逸闻着她身上那红石榴香皂的好闻气味,抚着她的头发,曾经罗家堡那个黄毛大丫头,
    现在也是麻雀变凤凰了,
    皮肤也白了,细腻了,头发也乌黑油亮,身上丰腴了。
    甚至说话都不一样了。
    富贵养人啊。
    就是有一点,还是比较爱钱财。
    “区区百八十两黄金而已,不值一提。你现在管着家里这么多产业,要牢记一点,
    有些钱财别贪别碰。
    这薛延陀啊,野心勃勃,他们还是突厥的附属部落呢,结果想越过突利可汗,想在漠北自立。
    这种事情,大唐不会答应的。
    我身为宰相,又怎么能收他们的礼,替他们说话呢。”
    三娘不解,“那为何西突厥莫贺设泥孰的礼阿郎收了,突利可汗送的礼阿郎也收了,
    甚至吐谷浑大宁王送的礼也收了?”
    “那不一样,朝廷和西突厥、吐谷浑都要和亲,朝廷战略需要。”
    吐谷浑大宁王和西突厥莫贺设泥孰都要把妹子嫁给李逸,而这事已得到皇帝首肯,
    因此李逸和他们现在都已经是亲戚了,
    皇帝让李逸收下他们送的礼物,这也相当于是对两国关系的肯定。
    而薛延陀送礼给李逸,李逸不收,也是一种表态。
    甚至是对薛延陀的一种羞辱。
    哪怕皇帝转手赏赐下来,都要卖了捐献给国库,也是提醒朝廷那里大臣们,别收薛延陀人的礼,别替他们说话。
    罗三娘哪懂里面这些弯弯绕。
    当下也不去想了,水蛇一般缠上来,“阿郎,妾算过了,今天是日子里呢,给妾再种一个吧。”
    她喷出的气息在脸上又热又痒,“还要生吗?你已经生养了一儿一女,凑成了个好字了。”
    罗三娘温柔的道:“孩子哪会嫌多啊,趁着年轻,多生养几个,咱家又不是养不起,
    妾要给阿郎多生几个儿子,为咱家添枝散叶。”
    李逸觉得自己现在有十几个儿女了,已经足够多了,可是家里妻妾们却都想多生。
    也不是说要生子争宠什么的,纯粹在她们的观念里,能生就该生,越多越好。
    “我是怕你辛苦,怀胎十月很累,一朝生产更痛,这从小带大也不容易的。”
    “这有啥辛苦的,女人生养孩子天经地义的事嘛。”
    劝说不住,
    完全劝说不住。
    多说了两句,罗三娘居然哭了,她觉得李逸不想跟她生孩子,是不喜欢她了。
    弄的李逸又赶紧哄,
    哄了好些话也不管用,干脆用行动证明吧。
    水乳交融,
    罗三娘转哭为笑,很快又轻泣起来···
    庙堂上的事情,罗三娘这样的妇人不懂,
    其实绝大多数的百姓都不懂,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真实的情况。
    百姓只喜欢捕风捉影,以讹传讹。
    政事堂上,
    大家听说李逸把薛延陀送的美人宝马卖了一百八十两黄金,然后捐献进国库,
    开会前纷纷跟他打趣。
    宇文士及说,“司徒应当把这些黄金送进咱们政事堂,添食堂食厨钱,改善改善下伙食,给堂下吏员们发点薪炭、米粮做福利。”
    侍中裴矩道:“秘书省正字王绩,待诏门下,最近要辞官,就因每日三升酒的供给停了。”
    王绩人称王学士,他是隋朝大儒王通之弟,很有才华,写的一首好诗。隋朝曾任秘书省正字,后任六合县丞,隋末大乱,弃官归里。
    去年,被朝廷征召,以前官待诏门下。
    王绩家族属河东王氏龙门房支,这人才华很高,就是放诞好酒,李逸见过他,这是个喜好老庄和魏晋玄学,向慕陶渊明的人,一直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之中,
    向往田园生活,却又总觉怀才不遇。
    在门下省待诏,原本侍中陈叔达很欣赏他,可随着陈叔达罢相回家丁忧,王绩在门下省待的越发不满意。
    已经再次有了辞官之意。
    “王绩才高八斗,是个人才,”李逸道,“我做主,特判每日给酒一斗。”
    李逸把王绩安排到自己公房,协助处理文字,相当于是自己的办公室主任了,给他一天一斗酒,还给加薪炭米面补贴。
    王珪笑着提醒李逸,“我那位本家,好饮酒常误事,而且性格狷介,司徒可得有个心理准备啊。”
    “无妨,我看中的是他的才华,至于说好饮酒性格狷介这些,无甚关系,用人就用其长。”
    此话一出,大家也没有人再劝。
    其实王绩兄长王通,那可是隋朝最有名的大儒,当今朝堂内外,多少官高、名士,都曾是王通的门生弟子,
    那些人自称河汾门下,门生弟子千余人。
    如刚被罢相的温彦博,还有已故的薛收、杜淹,都是王通的学生。
    另外房玄龄、魏征、杜如晦、陈叔达、王珪等,都曾去龙门听课。
    虽说王通死的早,
    可也正因这份关系,
    朝廷才会征召王绩、王凝兄弟俩入朝为官,哪怕王绩待诏门下,常饮酒误事,也一直有大佬们照顾。
    “说到这个酒,如今朝廷禁私酿,但民间仍多有私酿者,光靠禁令难以施行,
    而百姓对酒的需求始终很大,我觉得可以稍微变通一下。”
    魏征就喜欢酒,而且他的魏氏家酿还很有名,以前官职低俸禄少,他们妻子裴氏每年都要酿几批酒出售,以补贴家用。
    哪怕现在官至宰相了,之前也一直还要酿些的。
    现在禁酒令下,魏征都没法在家私酿了,他的魏氏家酿都要断了。
    “无逸有什么好的想法?”
    李逸道:“其实禁私酿,主要还是因为缺粮,而酿酒需要耗费粮食,朝廷禁酿也是不得已为之。
    因此我有一个想法,天下酒户到官府登记后,
    只要他们能够从长江以南,运粮北上,输入河北的黎阳仓,河南的兴洛、回洛仓,关中的永丰仓,陕州的常平仓等五大粮仓,
    则授给他们相应的酒引。
    他们运来的粮食,朝廷按市价收购,另外按每三石粮,给酿一石酒的酒引。
    有酒引,才许酿酒。
    这酒引就相当于是酿酒许可和配额,
    同时,他们纳粮后取酒盐前,还需要交纳酿酒执照钱,以及预交酒税。”
    酒户、酒牌、酒引、酒税,
    这些让宰相们都听的好奇了。
    “打个比方吧,魏相现在是一个酿酒为生的酒户,他去江南购粮百石,运回到兴洛仓交纳,
    朝廷按市价斗米二十钱收购,这一百石米,朝廷付给他二十贯钱。
    并给他三十三石酿酒许可,至于税率,酒一斗,税二升。他的酒卖什么价,就按什么价征收。
    酒户输粮后,先交税,拿到酒引后,方可酿酒出售,酿酒售酒额,不得超过酒引数···”
    魏征捋着胡须,“酒一斗,税二升,会不会太高了点。”
    “酒不是一般的民生必需品,如今又缺粮,酒税定高些好,既能抑制些酿酒量,也能增加税收。”
    至于这个运粮换酒引的细节,可以具体再完善,比如从江南贩粮到五大粮仓,沿途不需征收关税等。
    “我预计,这酒税一年起码二十万贯。”
    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二十万贯酒税,而是这些酒户想要酿酒,就得想办法去江南运粮来,不管是他们亲自去购粮,还是委托商人去贩粮,
    这在如今北方缺粮的情况下,
    都能调动民间力量,南粮北调。
    三石粮换一石酒酿造许可,而一石粮能酿三石酒,
    这里面就是个很大的差额,
    这些就是通过酒户输入的存粮。
    “隋以来都没有酒税。”魏征直言。
    隋朝不仅没有酒税,其实隋朝也没有盐税,没有矿税,甚至没有工商税,
    隋朝能够统一天下后,迅速开启了开皇盛世,这些宽松的政策功不可没。
    魏征潜台词就是,朝廷如今又是开矿课,又是要征酒税,还要征工商税,
    会不会有点太过搜刮敛财。
    “诸位相公,
    我始终觉得,堵不如疏。
    禁私酿出发点是好的,可实际难以执行,倒不如变动一下。
    只要酒户能从江南贩来粮上缴到指定的几大仓库,就可获得酒牌,先交纳酒税后,便能获得酒引,可以光明正大的酿酒出售了。
    那些以酿酒为生的人,也不会丢了饭碗没了营生,而那些喜欢喝酒的百姓,也不会没酒喝。
    朝廷呢,既增加了粮食储备,还增加了酒税收入,何乐不为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