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定量三十二斤
第829章 定量三十二斤
“从关中到河南,今年夏收几乎没指望了。”
“旱情还在加剧,这茬麦子,大多要绝收。”
政事堂上,左仆射房玄龄说出这番话时,宰相们都沉默着。虽然他们掌握着第一手信息,对各地的麦子情况一直都在观察着。
可没有意外出现。
如太史局预测的一样,暖冬、春旱,小麦缺少又害虫,保不住了。
杜如晦声音有些沙哑的开口:“不能再抱有什么幻想了,必须要面对最坏的情况了。
每年夏收前,本来就是青黄不接的饥荒之时,就指着夏收后有粮。可是现在,夏收却是绝收。
怎么办?
百姓吃什么?
国家仓库里没多少粮,
百姓家中到了夏天,更没有几个还有粮。
这次旱情范围极广,从河西陇右到关中,再到河东河南河北,可以说整个中原北方,都将遭受很大的灾情。
秦岭、淮河以北,马上就要面临严重的饥荒了。”
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十万火急,火烧眉毛。
政事堂其实也早就着手准备,也有不少措施,诸如李逸提出的征购公粮计划,向拥有田地百亩以上者,超过的田,按每亩征购两斗,朝廷强制出钱征购粮食入库。
再就是去年更早时候的义仓粮制,不论王公士庶,见亩征粮,亩征二升,这不是征购,而是征缴,朝廷不付钱的。
另外李逸也还提出了向大户豪强,甚至是寺院商贾借粮计划,根据他们拥有的田地、财产等,借粮,或借钱购粮。
再就是最近李逸提出的朝廷从江南、山南甚至是岭南、剑南等地采购调运粮食北上,
同时鼓励商人、百姓到南方购粮北上,甚至是让酒户必须拿南方的粮输入北方的五大粮仓,才能拿到酒牌酒引,才能酿酒卖酒。
这种种举措,
都是在想办法往灾区运粮,增加粮食储备。
可这么大范围的旱情,甚至还有可能随之而来的蝗灾,如果蝗灾大爆发,那就可能连秋收都要出问题了。
若是一年两季都没收获,那后果相当可怕。
在座的都是刚从隋大业末年过来的,
战争、饥荒,那惨状都是记忆犹新。
新任御史大夫孙伏伽也列席了政事堂的会议,他提出开源还不够,还得节流。
“我记得之前李司徒在河北时,那里也是严重缺粮,饥情严重。当时李司徒多番举措,多管齐下。一边是从外地调粮到河北,一边是向大户借粮,鼓励大户出售粮食,
另外就是推行了粮本、定量粮政令?”
孙伏伽让李逸再详细讲讲当初在河北应对饥荒的举措。
“河北战后大饥,可在李司徒的治理下,并没有出现太严重的饥情,没有大量的饥民流动,更没有流民聚众做乱等,
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大家望向李逸,
当初李逸在河北,凭着皇帝授予的便宜行事的特权,做起事来倒是果决,一手是圣人诏令,一手是精壮兵马,倒是挺顺利的。
“其实也没有多复杂,”
说到底,也不过是把有限的粮食,集中起来,进行合理的分配。
不能一边是百姓饿的易子而食,一边是豪强地主在庄园里囤积着大量粮食,宁愿让他发霉也不拿出来。
再就是得精打细算,
既然有饥情,那就得算好手中的粮食,尽量撑的久一些。
“朝廷现在手里已经集中起了一批粮食,有百姓交的租赋,也有朝廷征的义仓粮,还有统征的公购粮,还有朝廷常平仓在市场上购买的,以及借的,
这些粮食,数量看着不少,但如果要应对这次的大饥,还是不够的。
这些粮,是稳定的压舱石,我们必须得用好,不能随意的挥霍掉了。
既然刚才孙亚相提到粮本等,我也就讲讲这个。”
李逸建议国家手里的粮食不能轻易动,当然也不是说不顾灾民死活不开仓,
而是要以有限的粮食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三月以前,官仓的粮食不能放出,得先消耗市面上的粮食,可以允许粮商们粮价上涨,”
“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市面上粮食少了,官仓要开始放粮,但也不能随便放。”
他建议实行按户籍,编写粮本,按家庭人口多少、以及年龄大小等,分别给予粮食定量。
这个粮本和定量,只是百姓可以到官府购买粮食的凭证和限量,买粮还是得出钱的。
但是,得凭粮本才有资格买,同时购买数量也得按定量限制。
这样做,就能尽量把有限的粮食,供给更多的百姓。
“大灾之时,生存第一。
因此我还建议,朝廷把仓里的粮食,大部份以粗细搭配,制成救灾粮,这样也能撑更久一些。”
至于这个定量,
比如说大唐一斤十六两,将近六百克,比后世的五百克一斤要重一些。
一个壮丁,每月定量三十二斤粮,粗细要四六搭配。
而中男中女,也就是十六到二十岁的,二十二斤。
而十到十六岁的,十六斤,一到十岁的十二斤。
大概是这么个定量,具体的粗细怎么搭,还要看实际情况。
这个定量,是打了许多折扣的。
比如一名戍边唐军,口粮是一天二升,一月六斗。而大唐一升,仅为现代零点六升,再按大米的容积计算,
唐斗一斗大米,约四点五公斤,折唐斤七斤半左右。
一个边军一个月口粮供给是四十多斤,现在给的壮丁粮本定量,其实就是按边军的口粮打七折,三十二斤。
但边军供的是大米或小米,而现在粮本定量还得粗细四六甚至三七搭,这又折扣了许多。
但如果是为了应对灾荒,
则一个壮丁,每个月有机会能从朝廷官仓买到三十二斤粮,哪怕是粗细搭配了的,那也是救命。
这粮朝廷也不会卖高价,甚至允许借贷,将来要还便是。
总之,都是为了不能仓中的粮食,过快的消耗掉,而是要精打细算,以支撑最艰难的饥荒困难。
壮丁三十二斤,儿童十二斤,青少年则是十六斤、二十二斤,都是在上一等上打七折的结果。
这个定量粮本,是让百姓吊着性命的,不是让你吃饱饭的。
也可以在市场上购粮,或是在地主处买粮借粮,总之,官仓的这个粮,就是最低保障。
为了让有限的粮食活更多的人,
所以李逸提议,尽量把细粮,粗细搭配,比如稻谷连壳一起碾碎后,不把糠清除,连米带糠,甚至还要加上蝗虫粉、水葫芦粉等,
小麦磨面也是,麸皮也要留着,
全谷物可不仅是含胚芽、和皮层,那是糠也要留着,毕竟这是为度饥荒。
太平年月一般人不吃,喂牲口的高粱,也得搭配着一起。
还有大豆等等。
这样一来,
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就能利用更多。
王珪听的直皱眉,
忍不住道:“平章,我听着你这怎么像是在配制牲口的饲料?”
李逸反问,“王侍中出身于太原王氏乌丸房,那是五姓七宗之一,号称千年望族,虽历经王朝兴替,王家也依然鼎盛不衰。
你们自然体会不到饥荒时百姓的绝望,
挖草根、剥树皮,甚至吃观音土,逃难路上一斗小米甚至一升豆子,就能把妻女卖了。
更有人易子而食。
能有一口吃的,谁还管他是含糠带麸?
能活命最要紧。
粮食有限,
制作些充饥的救命粮,哪还管他好吃不好吃?
饿上三天,胃里都冒酸水的时候,能有两升这种救命粮,煮上一锅粥,那比什么都强。
就说这洛阳城,
就在几年前,
被围城许久的洛阳,城中粮绝大饥,斗米八千钱,都还拿着钱帛换不到粮。
平日珍贵的金器,也只能换得等重之粮。
我们手上的粮食就这么多,不精打细算着,等饥荒一起,就敞开仓放粮,
能放几天?
吃完了怎么办?”
杜如晦第一个支持李逸,“无逸说的对,不精打细算不行,天下刚一统,南方就算这次没有这么严重的灾情,
可大乱之后,南方也还没恢复过来,也没多少余粮可调。”
“这个限购,和把粮食加工成救灾粮,是无奈之举,我完全支持。”
房玄龄也支持。
都说房谋杜断,实则这几年,房玄龄和杜如晦都已经成为皇帝决策最忠实的执行者。
如今两人更是为左右仆射,掌握着大唐尚书省,负责执行。
倒是李逸反更多的成为皇帝的心腹谋主,许多决策都是出自李逸和皇帝的商议。
“我也赞成李平章的办法,谁要有更好的办法,可以提出来。”魏征开口。
宇文士及和裴矩两人目光不经意的碰撞,
两人都不约而同的扭过头去。
“老夫也支持。”裴矩先开了口。
宇文士及紧接着也同意。
王珪有些愣住,他评价李逸把国家仓库中储备的粮食做成饲料,结果反被批评他名门望族高高在上不知民间疾苦,
而其它宰相们全都支持李逸。
杜如晦还提到一点,办粮本,必须严格依户籍,没有户籍,就不能办粮本。
比如奴隶、佃户,若没落户登记,就不能办,到时也就不能到官仓买粮或借粮了。
奴隶、佃户的主人得自己解决他们的粮食。
而那些逃户隐户,也一样不能办。
要办也行,先登记落户,有田地财产的成为主户,没有田地财产的可以登记为客户,
主户、客户,都可以按户籍登记的人口数量、老少给粮本和定量。
搭车办事,顺便再括一批人口出来。
王珪回过神来,也提了条意见,“府兵、官吏,其定量应当提高,得区别优待,尤其是官员。”
“官员有禄米,用不着领这种饲料,也可以去市场买,想要精米还是白面都可以买。”魏征反驳,“难道王相家,还需要跟灾民抢这个救灾粮?”
一句话,把王珪顶的哑口无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