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52章 作物推广和废除人头税

      第552章 作物推广和废除人头税
    等两位丞相说完,鲁锦也说道,“两位丞相的建议皆老成谋国之言,不过朕还要再补充几点。
    “新作物的推广整体由內卫军负责技术,地方官员负责监督百姓种植,另外关於推广的作物种类方面,整体上应以玉米、土豆、番薯这几种主粮和杂粮为主,而其他作物则要因地制宜。
    “比如菸草,暂时只在安徽、河南、浙南山地、以及四川尝试种植,福建则要深挖茶叶產业,什么时候把贵州和云南打下来,什么时候再往两地推广菸草。
    “还有生、向日葵,黎洲的大陆长绒,主要在长江以北的省份进行推广,现在大明最大的纺织基地是江苏的松江府,今后整个纺织业都要向北转移,不能让財富过於向江南集中。”
    此言一出,眾人都面面相覷,有些没听懂的样子,李善长当即问道,“陛下,不能让財富过於向江南集中是什么意思?”
    鲁锦立刻解释道,“就以纺织业举例,目前大量种植的地方有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几省,然而纺织的技术却被控制在松江府一带。
    “这就导致了其他省份辛辛苦苦种出的,最后只能以低价贱卖给松江的商贾,松江再將其织成布,以高价返销內陆省份,一去一回,种的没赚到什么钱,反倒让本就富裕的松江府赚了个盆满钵满,让內陆省份的百姓更加入不敷出,富裕的省份更加富裕,这是不公平的。
    “再说南方三湖地区,是大明的主要粮食產区,这里的土地肥沃,气候温暖,能一年两熟,如此优质的粮田就应该用来生產粮食,儘量避免改稻为桑这类事件的发生,要限制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眾人闻言都点了点头,李善长则是又说道,“没有粮食,国家就不能安稳,確实应该让江南多產粮食,但是松江府现有的那些纺作坊怎么办?”
    鲁锦当即道,“往北迁,要么移民去江苏、山东、河北,要么就等著北边发展起来后,他们自己被挤兑到关门歇业。
    “还有,过几年等北边的种植面积上来之后,要在浙江,江西,江苏南部等地减少的种植面积,保障粮食的种植率,当然,朝廷也不用下什么强制令,只需在这些地方提高生丝的赋税,让他们觉得种桑树无利可图,他们就会老实种粮食了。”
    这就相当於转移支付,当然不是那种財政拨款式的转移支付,而是直接把整个產业都留在上游原材料產地,避免跨区域剥削,以及工农业剪刀差。
    原歷史上的明初,江南还是商品粮的主要输出地,每年向外输出几百万石的商品粮,结果到了明中后期,江南的粮田大量改种经济作物,导致粮食產量大减,甚至到了无法自给自足的程度,变成了还需要外部商品粮输入的省份。
    然后发生了什么?明末的天灾一来,江南这么富庶的地方直接饿的人吃人。
    还有种植和加工方面,元朝时的种植还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南方,结果到了明中后期,最大的產区反而变成了山东,但山东却根本赚不到什么钱,种出来的被江南低价收走,织成布再高价返销山东河北。
    这就是古代的跨区域工农业剪刀差,靠剥削其他省份,养肥了江南的大地主东林党们,只松江府的一个徐家,就坐拥良田数十万亩,纺织作坊更是不计其数,以至於后世的上海居然出现徐家匯这样的地名。
    而鲁锦这么做的目的,转移支付,均衡发展是一方面,另外也是杜绝东林党诞生的土壤,使他们失去经济来源,同时培养其他省份的新兴势力与江南传统儒林文人抗衡,你不是耕读传家吗,那就老实种粮食去吧。
    再说这个时候的江南的確不適合发展工业,因为缺少能源。
    在工业革命的初期,以煤炭为燃料带动蒸汽机的时代,苏南和浙江本地不產煤炭,这就是最大的缺点,就算想开办蒸汽工厂,煤炭也需要外部输入,运输成本不是钱啊?
    在江南开办蒸汽动力工厂,能源成本先天就比別处高一节,那我为什么不把纺织工厂放到產煤的徐州、山东、安徽、河南去?当地挖煤,当地建厂不是更好,就算工农业剪刀差仍旧存在,但好歹財富和税收,以及就业岗位都留在了当地。
    这个时候可没有铁路系统,更没有春运,指望靠內陆省份输出劳动力,到沿海给江苏浙江打工?还是洗洗睡吧。
    听了鲁锦的解释,眾人都点点头没再说什么,现在他们已经明白了这位陛下的行事作风,陛下制定的政令,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要在执行中理解,如果既不理解又不执行的,那就罢官滚蛋,別占著茅坑不拉屎。
    鲁锦这时又说道,“现在的种子不多,暂时先集中在建康、庐州、徐州等地的內卫军农场试种,其他省份的內卫军选派精干人员到这几个点学习种植技术,学会了就带种子回去。
    “山东、河北的人员去徐州、高邮等地学习,河南的人员去庐州学习,浙江、江西的人员来建康学习,分成这三个点,逐渐向全国辐射推广。”
    眾人闻言赶忙將这些记了下来。
    “还有,原元帅府劝农使李贞,升任农业部左侍郎,全权负责新作物推广事宜。”
    李贞就是李定邦(李文忠)的亲爹,朱重八的姐夫,当初鲁锦未渡江前,爷俩就跑来投奔了,当时鲁锦给他封了个劝农使的官,让他巡视各地的农业种植情况,现在又升任农业部左侍郎,负责新作物推广,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最后鲁锦又说道,“还有一件事。”
    他抬起手掌伸出五根手指,“五年,五年之內必须让新作物推广到全国每个县镇,你们什么时候把新作物推广到全国,朕就什么时候废除人头税!
    “到时候每一个推广新作物的官员都有功劳,天下百姓也会感念朝廷的恩德,这也是为百姓减轻负担。”
    此言一出,眾人顿时面面相覷,自汉武帝始征丁税以来,歷朝歷代的丁税已经收了上千年,若是废除丁税的事情在他们手中做成了,將来必定彪炳史册,名垂青史,百姓也会对他们歌功颂德,眾人当然都很激动。
    不过身为丞相的李善长和冯国用还是比较冷静的,闻言立刻想了想废除丁税,会不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会不会减少朝廷的財政收入等等。
    但是仔细想过之后他们就发现,等新作物全面推广开后,废除了丁税,整体財政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会增加。
    为什么呢,因为丁税(人头税)也就每人(成年男性算一个正丁)每年150文左右,並不算很多。
    但如果新作物全面推广开后,长江以北的土地全都变成小麦和玉米轮作,一年两熟,粮食產量翻倍,朝廷光是在长江以北的粮食税收也会跟著翻一倍,这就正好把废除丁税的损失,从这些新作物的粮食正税上补了回来。
    注意,这可不是雍正虚偽的摊丁入亩,拆了东墙补西墙,名义上废了丁税,实际上又找从其他地方找补,反而加重了赋税,而是北方实现两季轮作之后,生產力提升带来的纯增项收益!
    以前单纯种小麦,亩產不过120到150斤,朝廷即便收取十分之一,也只能每亩徵收12到15斤,但两季轮作后,加上玉米的亩產就是330到350斤左右,还是收十分之一,朝廷却能每亩徵收33到35斤,这何止是翻了一倍?
    而且百姓手里的粮食也同样增加了,朝廷徵收的赋税也增加了,这就是双贏!
    想到此处,两位丞相连忙起身向鲁锦拱手道,“陛下爱民如子,心系苍生,如今国朝初立,九州平定,百姓始得一夕安寢,然四处百废待兴,恢復生產也令百姓疲惫不堪,此时若能减轻赋税,轻徭薄赋,必是万民之福。
    “陛下天恩浩荡,愿意废除丁税,减轻百姓负担,臣等必殫精竭虑,为陛下分忧,早日完成此事,也好儘早与民休息。”
    两位丞相一带头,其他人也连忙起身跟上,齐声高呼道,“陛下圣明!”
    鲁锦摆了摆手让眾人坐下,然后才说道,“所以还需你我君臣同心戮力,才能儘早做成此事,凡是负责此事的官员,一定要周到细致,严肃认真。
    “另外还有內卫军农场那边,等新作物推广开后,也可以让各地农场尝试番薯养猪事宜,总结经验,谁养的好,谁收益最多,呈报上来,朕绝不吝惜赏赐。
    “等经验推广开后,朕不仅要让天下百姓吃的饱饭,更要让他们能吃的上肉。”
    “是!”冯国用也连忙应了下来,將此事记在本子上。
    商议完新作物的推广事宜,鲁锦又提起了几项相关的军事及经济政策。
    首先推广新作物这个事,不仅事关民生,军事上同样也不能落下,现在北方驻军比较多,军粮全靠江南海运支撑,这是肯定不行的,巨大的军费开支对朝廷的財政负担太大。
    以后还要持续向河套、漠南、河北、辽东等地移民,同时配合新作物推广,五年之內不仅要废除人头税,还要儘量让北方的驻军能自给自足,起码要能满足驻军大部分的粮食供应,减轻朝廷的財政压力。
    经济方面,尤其是纺织工业,以后要分区域形成几个中心,辽东和漠南气候比较寒冷,不適合种,但適合种植亚麻,可以大力发展亚麻种植和纺织,麻布清凉透气,夏日必备,卖到南方根本不愁销路,亚麻籽油也是很好的经济收益,印刷行业,油漆行业,都大量需要。
    山西跟河套地区,那里有鄂尔多斯草原,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毛纺织工业,以及皮革行业,另外以后所有到黎洲的船,每次回来都要带一批羊驼回来,放到山西跟河套推广,发展羊驼绒,毛呢布料等等。
    华北平原跟黄河、淮河流域,主要发展纺织工业,从种植到纺织布匹,都集中在这一地区。
    浙江可以承担布的下游產业,比如印染,或者等缝纫机造出来之后,在江南发展成衣產业,以及布匹的外贸產业,毕竟这里还靠近港口,外贸肯定是要从这里走的。
    四川和湖北地区,主要发展丝绸行业,蜀锦本来就很有名,今后可以以四川为主,发展桑树种植,桑蚕养殖,生丝以及丝绸一系列產业,这是中国的老本行,可不能丟。
    至於湖南地区,那里有洞庭湖,也是主要產粮区,明中后期更是有『湖广熟,天下足』的名声,所以就好好种粮食吧,经济作物还是限制一些为好。
    两广和福建则要因地制宜,发展好热带经济,甘蔗、茶叶、菸草、剑麻、木薯、可可豆等优势作物。
    等讲完那些军政要点之后,最后眾人又討论起了汪大渊带回来的那上千万两金银,可以预见,这黎洲的金银绝不是一锤子买卖,以后汪大渊说不定每年都要从黎洲带一批金银回来,可能没第一年那么多,但每年几百万两肯定还是有的。
    鲁锦仔细思考后才决定,这笔钱自己拿走三百万两,大概四分之一,收入自己的內帑,毕竟人是鲁锦教的,船是鲁锦造的,去黎洲也是鲁锦派遣的,鲁锦要点分成不过分吧?
    不过这些钱暂时还是存在银行,由枢密院总装的工坊那边主持设计开发铸幣的机械,升级一下中央铸幣厂的设备,然后把这些金银全都铸成金银幣。
    还有一件事,就是鲁锦计划已久的那个金陵学宫,未来的南京理工大学,大明的临时皇宫,之前已经进行了两年的设计,还有一年多的材料准备,如今建康城西门外全是堆积如山的砖块,还有囤积的钢筋,土法烧制的土水泥(波特兰水泥),以及沈氏的琉璃厂那边囤积的琉璃瓦。
    材料已经充足,设计也已经做好,现在钱也到位了,明年过完春节正式破土动工!
    另外还有城里的原楚王府,如今也已经被拆除,建筑整体迁移到了皇宫的后宫区域,现在楚王府那里就是一片空地。
    鲁锦决定在这片空地上建一所皇城小学,毕竟太子已经三岁半了,过两年就该上小学了,现在就开始动工,过两年正好到新学校上学,而且这小学就在皇宫对面,只隔著一条街,在这里上学,安全方面也有保障。
    交代完这些需要钱的事宜,其他暂时也就没什么事了,不过今年年底还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册封功臣的事。
    这次给汪大渊封博望侯,可是让许多人眼馋不已,现在国內的仗也打的差不多了,除了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地还未实控之外,其余领土皆已光復,也是时候大封开国功臣了,不然恐怕那些將领们也早就等不及了吧。
    想到此处,鲁锦又掏出了他那个记载各部將领人事任命的小本本,现在这本小册子可不仅是记录了人事任命那么简单,更是各个將领的功劳簿,谁参加过哪次战役,鲁锦这里都是有数的。
    现在已经是大明建国的第二年年底,就今年年底把这个事办了吧,也好让他们过年的时候高兴高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