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终于摆脱了马屁股
第586章 终于摆脱了马屁股
关于为什么要用每米50公斤重的钢轨,那是因为轻型钢轨的承重能力太差。
历史上早期的铁路钢轨确实都比较轻,但当时的火车也都很轻啊,车头重量连超过十吨的都很少见,牵引能力和速度也小的可怜。
在1835年之前,欧洲和北美还在普遍使用‘行星式’机车,那玩意本身只有六七吨重,最多也就能拉动几十吨的东西,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运行。
行星式机车只有四个轮子,车头简陋的很,也没有驾驶室,不管什么天气,司机都是露天开车,甚至比赶马车还要辛苦,按照当时的配置,一个车头挂六节大一些的‘四轮马车’就是常态,这玩意根本就拉不了多少东西,自然就可以用轻便一些的钢轨。
但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行星式机车也就是个大玩具,这东西放在欧洲那种小国,随便铺个百八十公里,一次拉个几十吨,跑个跟马车差不多的速度,当时那些没什么见识的的欧洲人就非常满足了。
然而你要是把这东西放在中国?想都不用想,肯定会被那些腐儒们说一句奇技淫巧。
为什么?因为即便是中国的古人,也看不上这种铁路,中国古代的疆域相比那些欧洲小国来说太大了,而且中国古代的水运交通非常发达,她跟欧洲那种没几条运河,迫切需要陆路交通的背景是不一样的。
就拿鲁锦这次规划的,从南京到安徽泾县的这条铁路来说,这也就是鲁锦愿意自己掏钱,你要是让李善长他们掏钱修这条铁路,打死他们都不会同意的。
因为泾县本来就在青弋江边上,挖出来的煤直接装船顺流而下进长江,再顺着长江一路到当涂,到南京,水路都非常方便,花几百万两银子修一条铁路从泾县拉煤?脑子有毛病的人才会干这种事
什么,你说不修这条路,修其他方向?那能修去哪里?
去杭州?有京杭运河啊,从镇江坐船就能直抵杭州;去合肥?有濡须水和巢湖、淝水啊,这不是现成的水道,开着船能直接把你送到合肥城里去;去河南?有颖水、涡水和淮河啊,让你直接坐船到开封城下;去广州?照样有灵渠可以走!
去大都?那也有京杭运河啊,大不了花几十万两银子疏浚一下好了,这个李善长他们倒是会同意。
然后你站在南京放眼四周,就不得不感慨一句,特么的中国的水网实在是太发达了,怎么去哪都有水路???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我们那迷人的老祖宗了,从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就开始挖邗沟,秦始皇又挖灵渠,隋炀帝首开京杭运河,宋朝又疏浚了从江南到开封的漕运水道,到了元朝还特么在挖,不知死了多少人命,又挖了一条新的京杭运河(东线)出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把欧洲早期行星式那种只能挂六节马车车厢,跑的还没马快,只能拉几十吨的玩意弄出来,满朝文武和那些民间‘大儒’们都只会惊恐。
完啦,大明药丸啦,这才开国第四年,皇帝就要玩物丧志了,花几百万两银子你就弄出这么个大玩具?有这个钱,咱拿去挖运河不好吗?你要真有钱没处花,你给我们这些当官的发点奖金也好啊.
什么欧洲的破火车,也就那些穷乡僻壤没见识的泰西乡巴佬才会当个宝似的供着,他们见过怎么一次运输几百万石粮食到两千里外吗?恐怕就是他们的国王来了,一辈子也没见过那么多粮食,就更别提让他们组织运输了。
说好听点是欧洲国王,说难听的,什么狗屁的国王,实际领地还特么没中国一个省大。
你就是真把两京铁路修出来,按照行星式机车的运力,把六百万石粮食从南京运到北京,不说太多,起码需要5000列火车吭哧吭哧跑半个月,效率真不见得比京杭运河高多少
这就是大国相对小国的无奈之处,欧洲那是船小好调头,而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挖运河的历史惯性,除非你搞出来的火车,运输效率能明显超过漕运,满朝文武才会真的对你另眼相看。
而铁路对中国还有一个无奈之处,那就是但凡能起到一点战略性作用的铁路,动辄都会超过一千公里,这样的工程造价,即便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反观欧洲国小,随便修个百八十公里,立刻就能见到效益,在中国修个百八十公里,就跟往河里丢块石头差不多,卵用没有。
所以你想说服朝臣,让他们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财政收入去修铁路,就得拿出让他们心服口服的‘价值’和‘效益’出来,只靠行星式机车那种半吊子,是没办法打动他们的。
毕竟这不是一笔小钱,哪怕是宰相做决定的时候,也不得不慎之又慎,万一最后没搞成,不说罢官夺爵吧,起码也是遗臭万年,将来是要被写进史书的。
‘皇明本纪,佞臣传,某某某蛊惑太祖,靡费亿万,劳民伤财,搞了一条破铁路,结果还不如漕运好用,这人真该死啊.’
所以鲁锦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搞那什么四个轮子的行星式,当然后世那种重型蒸汽机车,动辄就上百吨重的钢铁巨兽,他现在也不敢想。
不过在原历史上,1836年,也就是在行星式机车诞生十几年后,美国人就在行星式机车的基础上,改装出了一种美国式机车。
这种车比行星式只增加了两对导轮,略微拉长了一些锅炉,从原来的三米多拉长到五米左右,从原来的六吨重增加到了十吨上下,但是牵引能力却成倍增长,一个车头就能拉得动450吨的长列。
关键它的改动幅度也不是特别大,制造的技术难度也不高,毕竟当时美国才刚独立几十年,还在南北战争之前,靠着之前带英留在殖民地的那点微薄工业,都能造得出来,鲁锦这就更没问题了。
因此鲁锦的计划就是,在这种美国式机车的基础上,再拉长放大一点点,把车头拉长到六七米长,车重增加到12吨左右的重量,扩大气缸口径和活塞行程,使之能够达到五六百吨以上的牵引力。
这样的话,就可以一次拉20节绿皮客车,或者20节煤炭敞车(每节25吨),也可以专门拉40节棚车(用来运棉花、布匹、粮食这种比较轻,又怕雨水的货),如此一来,运输效率就会大幅增加,鲁锦才有把握用这玩意说服文武百官。
纵然他是开国皇帝,巨大的威望足以让他任意妄为,但修铁路这种关系到国运的长期战略,最好还是能让百官理解和支持,不然总是任着性子和百官对着干也不是回事。
只是这样一来,即便每列火车只有五六百吨的运力,远远赶不上后世动辄几千上万吨的重载大列,但那也不是普通轻型钢轨能承受的,最低最低也得每米30公斤以上的钢轨。
而且火车技术这玩意发展起来是很快的,三五年就有新技术问世,二十年左右就要换代升级,到时载重能力肯定也会打着滚的攀升。
这样的话,如果卡着下限搞30公斤每米的钢轨,现在是造价便宜了,但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就要重新翻修一遍,所以为了长远打算,即便不用50公斤每米的,至少也得40公斤每米的钢轨才行,起码也得让这条路撑个二三十年吧。
打定了主意之后,陶广义立刻开始组建路线勘测小组,皇帝的命令就是圣旨,鲁锦刚刚提出要求,陶广义这边就执行了下去,不过很快他就遇到了问题,因为哪怕是先期测绘,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大家都是第一次修铁路,没有任何经验,鲁锦好歹还见过,他们连见过都没有,那么这铁路轨距该修多宽,车有多重,转弯半径要多大,爬坡坡度的最大极限是多少?列车交会的安全距离是多少?没有这些数据,你连路要量出多宽都不知道,那该怎么测绘路线?
所以第一步,就是得先把这些基础数据搞出来。
现在陶广义等人也跟鲁锦学习了那么久,早就熟悉了鲁锦的做事方法,遇事不决做实验!先搞个缩比模型出来,实验一下不就好了,不过一些最基础的数据,还是鲁锦先给出来的。
比如轨距,还有车厢的长宽高尺寸等等。
关于铁路的轨距,鲁锦可是早就受够了后世所谓的‘标准轨’,这玩意就是英国佬一拍脑袋,指着两匹马屁股的宽度说,铁路就应该这么宽,然后严重限制了铁路的运载能力,忒离谱.
要不是后世全世界用1435㎜轨距的铁路太多,改动花费太大,早就应该废了这什么标准轨,现在既然要从头开始,鲁锦自然要摒弃这东西,所以他选择一米六的轨距。
后世还是有一些用一米六轨距的国家的,比如智利、阿根廷、印度、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等,一米六看似比1435宽了不少,实际上就是把两根钢轨各自向外平移了三根手指的宽度而已,工程造价并不会上升多少,但运力的上限至少能增加20%。
别的不说,对于火车那个一排五人的车厢,他早就看不顺眼了。
可能他有些轻微的强迫症,明明把车厢再加宽一个屁股的宽度,就能并排放下六个人和一条过道,结果硬是被带英沟槽的‘标准轨’给卡在那了,特么的两边对称一点不好吗?非要搞成3+2,一排五个的布局
这下好了,正所谓一张白纸好作画,终于被鲁锦给掰了回来,还是3+3的布局看着更爽,感觉空间一下子就宽敞了不少。
其实加宽一些轨距,也不仅是为了加一排座位的问题,实际上鲁锦以前就听说过一些我国铁路方面遇到的问题,因为标准轨太窄,车厢不得不做的瘦高一些,相应的车厢重心也就更高了。
因此当铁路从河西走廊,出星星峡到新疆的时候,列车就会在星星峡遇到大的横风,容易把车吹翻,这个时候车厢如果能宽一点,扁一点,重心再低一点,那走起来肯定会更稳一些。
事实上也是如此,后世采用一米六轨距的国家,大多数都是为了降低大风对火车的影响,比如南非、印度、智利、阿根廷就是,这下终于永诀后患。
另外后世的火车一排只有五个座位,除了轨距限制之外,也跟国家设定的宽度限界有关,我国的铁路宽度限界是三米四,车厢最宽不能超过这个宽度,然而实际上大多数绿皮车,连三米一都没有,到了高铁时代才卡着宽度限界的边做到了三米三多一点的宽度。
这次宽度界限也被鲁锦放松到三米八,车厢加到三米六左右的宽度,留一些安全冗余,如此即可放下一排六个座位。
而且这个宽度界限,实际上对路的影响不太大,即便是挖隧道,也不会增加多少工程造价,主要跟车站进站的弯度半径有关。
历史上是受了建国前那些老车站的拖累,才定了三米四这么个数,之后习惯了也就懒得改了,而现在鲁锦是一切从头开始,大明现在连一座车站都没有,以后全都要新建,那自然也就没了那些顾虑。
确定好这些基础数据之后,陶广义这才找人开始制作模型,他按照鲁锦的要求,这些实验的模型线路就建在皇宫里,建好之后除了做实验外,正好给几个皇子当玩具了.
模型按七比一的比例制作,轨道宽不到一尺,但是车厢却有半米宽,能坐下一个成年人,特意轧制的细铁轨,就直接铺在皇宫的地上。
另外还在芸香殿的东侧空地上,用木头建造了几节等比的车厢样品,方便参考和计算,每节客车车厢长26米,宽3.6米,高4.2米,还有短一些的敞车、棚车等货车车厢,连起来五六节车厢足有一百多米长。
如此‘浩大’的工程,终于还是引起了内阁那边的注意,一般官员没资格到后朝去找鲁锦,但内阁的阁臣却是能随时去的。
李善长和冯国用两人很快就听到了鲁锦在芸香殿边上建房子的消息,起初他们不以为意,连地基都没起,也没多少工匠,那就肯定不是新造大殿,说不定就是陛下临时搞的什么花活。
后来果不其然,又过了几天,他们就再次收到消息,那果然不是什么房子,不过也不知究竟是什么,看起来似船非船,似车非车,还开着一排窗户,鬼知道那是做什么用的。
二人闻言顿时对视一眼,冯国用这才说道,“走,咱们去看看?陛下既然建在这么显眼之处,想来也没打算隐瞒吾等。”
“那就过去看看,唉.”李善长叹了口气说道,“现在朝廷的事已经够多了,只希望陛下还是不要继续折腾的好,就算要折腾最好也该晚两年。”
冯国用闻言却道,“为人臣子,这又岂是你我能决定的,再说就陛下那性子,他若打定主意的事,咱们想拦也拦不住啊,先去看看再说吧。”
“嗯。”李善长点了点头,这才随手从桌上拿了几本奏疏,顺便去找鲁锦汇报些工作。
只是片刻之后,令他二人和鲁锦都没想到的是,这两位丞相在得知铁路的性能和效用后,竟隐隐表现的比鲁锦还要积极一些,这倒是着实出乎了鲁锦的预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