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38章 方向问题

      第138章 方向问题
    谢縉拍电影,那是出了名的慢,
    说好听点叫精雕细琢,说不好听那就是效率低下。
    当然了,不管多慢,谢縉对於电影的態度是认真的。
    不像画火柴人的和戴墨镜的,不坑死投资人不罢休。
    將李幼彬交给了谢縉,李子成也算是安抚了老谢的情绪。
    至於原定的出演白小年的寇镇海·
    李子成询问过后才知道,因为家里有事耽搁了,过后会自行去上海。
    《风声》他是没有功夫操心了,新电影这边已经让他分身乏术。
    各大电影厂支援的人手到位,领导们都很关心进度,特意找了李子成询问。
    “其实人手方面,还远远不够。目前能够搭建的,只是上面的框架,还缺少下面具体干活的人。”
    李子成一上来就说明了情况,让黄震等人颇为惊异。
    “你们剧组的人,不少了吧?”
    李子成进一步说明道:“目前的这些人,只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但他们的下面,还需要辅助的人手。”
    贺静之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反正这是国家任务,缺什么补什么就是了。
    就是如此豪横。
    “那你们还需要多少人手?”
    他却不知道,李子成就等在这里了。
    “领导,眼下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缺多少人手,而是能不能有合適的人手。”
    黄震几人面面相,有点搞不懂他的意思。
    司徒惠敏开口了。
    “咱们中国这么大,人那么多,你就说说想法嘛。不管需要什么样的人手,我们都负责调来。”
    他有这么说的底气。
    毕竟这个项目是最上面下达的命令,全国上下都必须无条件配合。
    李子成要的就是这个。
    “我们需要的是,暂时还没有太受电影界影响的人才。”
    他也知道这三位领导不算是电影行业的专家,乾脆说的明白一些。
    “咱们电影行业目前的人才,大多数理念都过於陈旧,而且受到苏联和欧洲的影响比较大。让他们参与这样的项目,不但不会成为助力,反而还会成为阻力。所以我需要一些理念上比较清白的人,这样可以一边拍摄电影,一边將新理念灌输给他们。”
    李子成开始上眼药了。
    当他接到这次的任务后,他就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个或许可以改变中国电影生態的机会。
    当然了,能不能成,他也没有多少把握。
    但机会既然出现了,总得试一试,要不然多遗憾呢。
    电影行业的构建和发展,千头万绪,因素眾多。但归根结底,都得由一个个人才来作为基石。
    没有人的行业,那也不是行业了。
    未来几十年里中国电影是什么样的,没有人比他更加清楚。
    如果能从现在起就改变电影行业的走向,那绝对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可三位领导都被他的说辞震撼的不轻,
    这口气太大了。
    一句话就否决了整个行业,甚至还对苏联和欧洲的电影极度蔑视。
    如果传出去,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说不定李子成要变成眾矢之的,被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给埋葬了。
    “不要胡说八道,那么多前辈辛辛苦苦打下的事业,也是你能隨意评判的?”
    司徒惠敏训道。
    他是司徒兆激的父亲,算起来是李子成祖父辈的,不管怎么骂都是维护。
    “欧洲是电影的发源地,对世界电影的发展有著重大的影响力。欧洲的电影我们都看过,艺术性、思想性非常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你的这些话,出去就不要再说了,知道吗?”
    为了这次的任务,贺静之也没少补充电影知识,因此能说上来一些。
    不过和司徒惠敏一样,话里对李子成也是颇多爱护之意。
    还是那句话。
    对於前途无量的年轻人,长辈们都是很愿意爱护的。
    別的不说,哪怕只是结个善缘呢。
    说不定將来福泽就会落在子孙后辈身上。
    李子成当然明白三个领导的心意,但这个机会他也不想错过。尤其是会议室里只有他们四人,法不传六耳,他也不担心泄密的问题。
    “领导,我是长影子弟,可以说从小就是躺在胶片上长大的。电影嘛,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苏联的,基本上都看过———“
    他这么说,黄震三人並不认为他是在吹牛。
    越是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其实行业之间的壁垒也越严密。
    为什么这个年代能考入专业影视学院的,基本上本身都跟相关行业有关,不见一个完全的白丁?
    就因为完全的普通人,压根就没有途径接触专业的影视知识。
    最多看过几部电影乐呵乐呵。
    什么镜头啊、表演啊、剪辑啊、布景啊之类的,別说见过了,听都没听过。
    那还怎么考?
    李子成身为长影子弟,天然上就比普通人能更多地接触到电影知识,
    他说这番话,谁也不认为他是在吹牛。
    “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欧洲的电影,存在著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不接地气,换个说法就是脱离群眾。”
    他非常清楚怎么说才能让三位领导重视起来。
    这三位首先是国家干部,其次才是文化领域的掌舵人。
    要只是大谈特谈艺术和技术什么的,他们未必听得懂,也未必认可。
    但只需要一句“脱离群眾”就够了。
    这不,黄震三人登时严肃起来。
    脱离群眾,这在国家层面可是天大的问题。
    “你为何会这么想?仔细说说你的观点。”
    黄震在发问的时候,甚至將本子打开了,显然是要准备记录。
    不但是他,贺静之和司徒惠敏也是同样的动作。
    这样才对嘛。
    李子成內心偷笑,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始输出自己的观点。
    “欧洲的电影,相对於美国而言,过多的强调艺术性和思想性,但是他们所谓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更多的是脱离实际的形而上的东西。比如欧洲的电影过度强调所谓的艺术创新,甚至为此陷入了『为了实验而实验”误区。这种做法,是一种典型的精英主义的傲慢
    说到这里,见三位领导有些憎,李子成赶忙转换了用词。
    “哦,用我们的说法就是,他们的作品过於阳春白雪,从而忽略了下里巴人。”
    他这么一说,三位领导一下子就懂了。
    也明白了他之前提到的欧洲电影“脱离群眾”的问题。
    此时结合他的理论,再回想一下看过的那些欧洲电影,他们的心中也生出了一些明悟。
    “欧洲的电影人总是將艺术、思想掛在嘴边,靠著这样的言论来拔高他们的电影地位,虽然可以起到欺骗的作用,但到底是空中楼阁。这其中共有几个值得商榨的地方,我说一说,还请几位领导斟酌。”
    黄震三人没有回应,但是目光灼灼的样子,显然都在认真等候。
    “首先,就说艺术和思想。究竟电影要表达的艺术和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是欧洲人说的才是电影的思想和艺术?那么是不是在欧洲之外,电影还可以用不同的艺术和思想表达方式?这里面涉及到意识形態的问题。谁说的艺术才是艺术?谁宣传的思想更加重要?”
    黄震三人都是老革命了,听到他的话,愣是浑身打了一个激灵。
    作为文化领域的掌舵人,这些东西他们还真的没有去考虑过。
    不,或者可以说,是从未发现过。
    他们对於意识形態领域的宣传方法,还是从前的老一套。
    虽然知道电影承载著意识形態宣传的重要作用,却没有想到爭夺话语权其实是在电影之外。
    李子成说的,其实也是后来许多大导演和电影团队经常会犯的毛病。
    电影拍出来了,观眾不喜欢,票房不理想,批评声络绎不绝。
    他们却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大言不惭地指责观眾们看不懂,欣赏不了艺术,要多委屈有多委屈。
    这些人里,有一些是纯粹的坏,还有一些就是真的走不出自己的圈子。
    可他们的圈子是如何形成的呢?
    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
    基本上从他们开始接受电影教育的开端,就已经跑偏了。
    后来为了在国际上出名,获得所谓的认可,不得不屈从於西方尤其是欧洲的理念,结果就渐渐变成了脱离群眾的样子。
    所以在这里,李子成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课题。
    电影的艺术谁说了算?
    谁倡导的思想才是真的思想?
    不能欧洲人说这么拍电影是艺术,那就是艺术。
    事实上所谓的艺术,是最虚妄的东西,很难进行范围界定。
    在这方面,美国人就做的很好,完全不理会欧洲人的那一套。
    直接用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实力碾压过去。
    “当初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就注意观察过其他人的反应。许多人普遍都说,欧洲的电影没有美国的好看。这些人不是什么专业的电影专家,就只是普普通通的人。这让我不禁沉思,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或许,我们是不是被欧洲的宣传给欺骗了?”
    李子成开始往更深层次引导。
    “领导,我有一个建议,可不可以请我们在欧洲的同志,向欧洲民间做一个问卷调查。问问真正的普通欧洲人,他们更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也许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对於我们的电影未来如何发展,將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