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1章 汗水浇筑「启明」

      街道办主任办公室里,王国栋听完陈默的请求和对那个废弃仓库的描述,“老城墙根那个破房子?產权都扯不清!你们要租那个?”
    “王主任,我们仔细考虑过了。解放路那边我们確实租不起,其他合適的地方也没有。那个仓库虽然破旧,位置也偏,但有几个好处。”
    陈默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它临街,勉强算个门面,符合街道办正规化的要求。我们掛上牌子,至少看起来是那么回事,不会给街道丟脸。”
    “第二,產权不清是麻烦,但也正因为这样,閒置著也是浪费。我们愿意自己出钱出力把它修缮好!屋顶、门窗、地面,我们自己想办法弄!这等於帮街道盘活了一处閒置资產,让它重新发挥作用!”
    “第三,”陈默拋出最有分量的筹码,“只要地方解决了,我们小组就能稳定生產,扩大规模。我们承诺,优先僱佣街道推荐的、家庭困难的待业人员!比如像李秀兰同志这样手巧的返城知青,或者像王卫国同志这样有实际困难的退伍军人家庭家属!这也能实实在在帮街道分担一点就业压力!”
    王卫国挺直腰板:“主任,我们保证好好干,靠手艺吃饭!”
    王国栋靠在椅背上,陷入沉思。
    陈默的话句句戳在他的心坎上。就业压力是他最大的心病,盘活閒置资產也是上面偶尔提的要求。
    那个破仓库,放在那里除了招贼就是碍眼,如果能废物利用,还能收点管理费,又能解决几个就业名额,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至於位置偏僻?只要他们不偷不抢,老老实实做手工,偏点就偏点,反而少惹眼。
    他权衡了足足有五分钟,终於,王国栋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一大口水:
    “嗯……你们说的,也有点道理。那个破地方,空著確实可惜。”
    他放下缸子,“租金,象徵性地给点,一年二十块,交给街道办。掛名就按你们说的,『街道生產自救服务社第三小组』,主营手工艺品加工。记住,一定要合法经营!人员要登记!安全要负责!出了问题,唯你们是问!还有,修缮的钱,街道一分不出,你们自己解决!”
    “谢谢王主任!”陈默和王卫国几乎是异口同声,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二十块!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先別急著谢,”王国栋板著脸,“一个月內,把地方给我收拾出来,掛牌!要是还像个垃圾堆,趁早关门!”
    “保证完成任务!”王卫国挺直腰板,声音洪亮。
    回到仓库,四人振奋。
    陈默看著伙伴们:“地方有了,咱们得有个自己的名字!响亮点,代表新开始!”
    “叫『利民』怎么样?为人民服务!”王卫国提议。
    “太普通了,满大街都是。”赵铁柱撇嘴,“要我说,叫『发达』!多吉利!”
    李秀兰想了想:“叫『巧手』?突出咱们的手艺?”
    陈默摇摇头,目光扫过窗外沉沉暮色,又看向伙伴们眼中闪烁的微光,一个词跳入脑海。
    “启明!就叫『启明』怎么样?启明星,天快亮时最亮的那颗,寓意黑暗將尽,光明新生,也是咱们的新开始和希望!”
    “启明……”王卫国低声念著,觉得这名字有股向上的劲儿。
    “启明?听著……有点意思!”赵铁柱难得没反对。
    李秀兰眼睛一亮:“好!就叫启明!有希望!”
    “好!”陈默一锤定音,“从今天起,咱们就是『启明』小组!”
    隨后,“启明”小组成员爆发出惊人干劲。
    目標:废墟变新家!
    战斗在第二天黎明打响。
    王卫国从麻袋厂借来了板车和铁锹,还顺带弄来了几个麻袋。
    赵铁柱则是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弄来了几副劳保手套。
    陈默、王卫国、赵铁柱三人,构成了清运垃圾的突击队。
    推开那扇歪斜欲坠的木门,地上积著厚厚的灰土,一脚踩下去能没过脚踝。
    “我的娘哎,这比之前的仓库还埋汰!”赵铁柱夸张地捂住鼻子,但动作却不慢,抄起铁锹就铲向最近的一堆垃圾。
    王卫国闷声不响,挥动铁锹,一锹锹將灰土铲起,重重地甩进板车里。
    灰土立刻扬起来,像一层黄色的雾,沾满了他们的头髮、眉毛和汗湿的脖颈。
    陈默负责推车,装满一车就吭哧吭哧地拉到几百米外指定的垃圾倾倒点。
    沉重的板车在坑洼的土路上顛簸,汗水很快浸透了他的后背。
    清理工作进行到下午,进度比预想的慢。
    垃圾量远超预期,而且很多朽木粘在地上,铲起来格外费力。
    李秀兰主要负责清扫相对乾净的区域和擦洗门窗框,看著男人们汗流浹背,尘土满面,心里焦急。
    这时,街道办刘干事领著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走了过来。
    她是住在附近棚户区的张大妈,丈夫早年在工地摔伤了腰,干不了重活,儿子还在待业,家里全靠她打零工和街道微薄的救济。
    “陈默,”刘干事指著张大妈,“这是张大妈,街道登记的特困户,王主任交代了,说你们这边要用人手干活,按天算工钱?张大妈手脚麻利,能吃苦。”
    李秀兰立刻明白了,这既是街道对“优先僱佣困难户”承诺的落实,也是给他们送来了急需的帮手。
    她赶紧迎上去:“张大妈,您好!快请进!我们这儿正缺人手打扫呢!”
    张大妈显得有些拘谨,搓著粗糙的手:“领导说你们这儿有活干,给工钱……俺啥都能干,不怕脏累!”
    陈默停下推车,抹了把汗,“张大妈,欢迎!我们这地方太乱了,正需要您这样的帮手!工钱一天一块二毛,您看行吗?”
    张大妈眼睛一亮,连忙点头:“行!行!太谢谢了!”
    一块二毛,对她家来说,能买好几斤粮了。
    张大妈拿起一把旧扫帚,开始用力清扫男人们铲过一遍后残留的碎屑和尘土,她不怕脏,那些粘在地上的污垢,她用小铲子一点点刮掉。
    清理角落那堆烂扫帚时,她甚至直接上手去拖拽那些湿滑腐朽的部分。
    李秀兰则和她配合,一个扫,一个擦洗那扇仅存的、布满污垢的木窗框。
    有了张大妈的帮助,清理工作终於在天黑前看到了仓库的水泥地面——虽然依旧坑洼不平,布满陈年污渍,但至少不再是垃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