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铁柱的大生意
秋风扫过临江县城,捲起街角零星的落叶,带著一丝清冽的寒意。
阳光透过仓库顶棚新修补的油毡缝隙,在地面投下几道明晃晃的光柱,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细小尘埃。
仓库的门“哐当”一声被猛地推开,赵铁柱像一阵旋风般冲了进来,脸上带著一种近乎癲狂的兴奋,连他那件標誌性的衬衫扣子都跑开了两颗。
“默哥!卫国哥!秀兰!大生意!天大的生意来了!”
他气喘吁吁,仿佛下一秒就要背过气去。
工坊里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
连向来沉稳的王卫国也放下了塑料管,陈默抬眼看著赵铁柱:“铁柱,喘匀了气,慢慢说。什么大生意?”
赵铁柱衝到陈默桌前,“省城!省城第一百货公司!採购科的!大人物!”
他伸出几根手指,用力在空中比划著名,“他们在找一批出口转內销的电子表錶带!样式要新!质量要好!交货要快!好几千条啊!默哥!”
“几千条?”王卫国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他的想像。
他们现在几个人累死累活,一天也就能做百来件小饰品。
“对!几千条!”赵铁柱唾沫星子都快喷出来了,“我哥们儿他三叔在省城跑运输,跟百货公司一个司机熟,亲耳听採购科李科长说的!说是原来出口日本的单子,那边临时变卦了,货压在仓库里,现在要转內销处理掉,急著找厂子做配套的錶带!只要能拿下,那利润……”
他搓著手指,做了个点钱的动作,眼睛放光,“厚得很!比咱们这缝缝补补强百倍!”
李秀兰放下手中的小挎包,走过来:“铁柱,这……听起来是好事。但人家是省城的大百货公司,能看上咱们这小作坊?咱们连缝纫机都只有一台家用的。”
电子錶带!
80年代初,电子表绝对是稀罕物,是时髦和身份的象徵!
出口转內销的东西,质量和样式要求必然不低。
这確实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一个能让“启明”从作坊式生產跃升到小型加工厂的跳板!
“铁柱,具体什么要求?材质?样式?交货期多长?竞爭情况怎么样?”陈默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赵铁柱过於亢奋的火焰上。
赵铁柱愣了一下,努力回忆著:“呃…材质…好像是啥尼龙?还是啥皮的?不太懂。样式…要新潮,跟得上国外那种。交货…肯定越快越好!听说抢的人可多了,省城附近好几个小厂子,还有邻省的大集体厂都在打听!咱们…”
他环顾了一下这间由破仓库改造的工坊,几台旧课桌,几个埋头苦干的人,底气瞬间泄了一半,“…咱们这规模,怕是连人家门都摸不著吧?”
王卫国走到陈默身边,“几千条,就算一条只赚一毛,那也是几百块!可咱们现在满打满算,加上王大娘、孙婶,也就五个人。手工缝?缝到猴年马月去?而且,那錶带啥结构?扣子怎么装?咱们完全不懂啊。”
陈默站起身,斩钉截铁地说:“机会难得!”
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省城百货的採购渠道,一旦搭上线,意义重大!值得搏一把!”
他环视眾人,“困难是明摆著的:人手、设备、工艺、经验,咱们都是零。但关键点,就两个:第一,產能!必须解决缝纫机的问题,家用缝纫机效率太低,必须搞到工业缝纫机!第二,工艺!錶带的结构和材质,我有数!”
他快步走回办公桌,拿起铅笔和旧报纸,刷刷刷地画了起来。
线条简洁流畅,很快,几种后世常见的简易錶带结构跃然纸上:標准的插扣式尼龙带、带金属摺叠扣的简易pu带、还有几种便於快速车缝的接口设计图样。
“看,”陈默指著图纸,“这种出口转內销的电子錶带,通常就是尼龙或者一种叫pu的人造革材质,结构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这种插扣,或者这种摺叠扣。难点在於车缝的牢固度和扣具安装的精准度,但比起精密机械,这属於我们能解决的范畴!”
图纸上的结构清晰明了,比赵铁柱模糊的描述直观百倍。
王卫国、李秀兰甚至凑过来的王大娘都看懂了,原来並不是想像中那么高不可攀!
“当务之急,是设备!”陈默放下图纸,目光灼灼地看向赵铁柱,“铁柱,发挥你『路子野』的本事!立刻去打听,全县、甚至邻县,有没有哪个厂子要淘汰工业缝纫机?脚踏的、电动的都行!关键是要便宜,能弄到!记住,必须是工业机,家用的不行!”
他又转向王卫国,“卫国哥,你也想想办法,特別是你那些战友,有没有在服装厂、机械厂的?打听一下设备更新的消息。”
赵铁柱一拍大腿,“明白了默哥!包在我身上!我这就去撒网!”他转身就要往外冲。
“等等!”陈默叫住他,“注意方式,別声张。还有,顺便想办法搞一点做錶带的尼龙带样品回来,不用多,几尺就行,咱们得先摸清材料。”
“好嘞!”赵铁柱应了一声,眨眼就消失在仓库门口。
王卫国也点点头:“我下午就去趟麻袋厂,再问问几个战友。”
......
赵铁柱撒出去的消息网如同投入石子的池塘,涟漪不断,却迟迟没有关於工业缝纫机的確切回音。
几天下来,他跑遍了县城几个小缝纫社、被服厂,得到的答覆要么是“没有”,要么是“自己还不够用呢”。
这天傍晚,赵铁柱又耷拉著脑袋推开工坊的门,刚要开口抱怨,却见王卫国正站在陈默的办公桌前。手里捏著一张皱巴巴的纸条。
“卫国哥,有门路了?”赵铁柱眼睛一亮,凑了过去。
王卫国没说话,直接把纸条递给陈默,“有消息了!县集体製衣厂!”
陈默立刻接过纸条,上面是几行歪歪扭扭的铅笔字,显然是仓促写就:“製衣厂西库房,淘汰老式工缝机,三台,需自提,价廉,但需大修。找库管老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