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工伤保险
孙科长被勾起了兴趣,问道:
“保费呢?你们打算怎么交?按人头?保额定多少?”
“按人头!”陈默肯定地说:
“我们十六个工人,每人一份。保费我们希望社里承担大头,工人个人象徵性承担一小部分,比如社里出七成,个人出三成。具体比例可以谈。保额嘛…”
他斟酌了一下。
“我们希望能覆盖基本的丧葬费和一段时间的家庭生活费,或者严重伤残后的基本生活保障。具体数字,您看,比如身故或全残,赔付…三百元?”
“三百?!”
孙科长倒吸一口凉气,老镜后面的眼睛瞪大了。
“陈默同志,这…这保额可不低啊!你们个体户…有这实力?”
他显然被陈默的魄力惊到了。
李秀兰立刻打开公文包,拿出那份她精心整理的財务报表。
里面包含了完成外贸订单的利润和外匯收入证明。
“孙科长,这是我们启明近期的收支和盈利情况,请您过目。我们有稳定的订单和收入来源,完全有能力承担这部分合理的保障支出。而且,给工人这份保障,能极大提高工人的忠诚度和生產效率,从长远看,对社里是划算的投入。”
孙科长接过报表,仔细翻看。
当看到外匯收入一栏和可观的利润数字时,他的眼神变了。
个体户能赚外匯?利润还这么高?这顛覆了他的认知。
他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领导的“个体户”,绝非等閒。
“那…费率怎么定?”
孙科长的语气明显鬆动,“没有歷史数据,风险很难评估啊。”
“孙科长,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陈默趁热打铁道:
“费率可以稍微高一点,我们理解。但我们希望这是一个长期的合作。隨著我们工艺社发展,工人数量可能会增加,保费规模也会扩大。”
“而且我们工艺社现在是县里的创匯典型,王国栋主任和街道办都非常支持我们这项为工人谋福利的举措。如果这个试点能成功,对咱们县保险公司探索新业务、服务新经济形式,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和突破啊!”
陈默拋出了一个诱饵。
孙科长陷入了沉思。
他脑子里飞快地盘算著:十六个人,每人保费假设收…保额三百…概率…风险…潜在利润和影响力…
终於,孙科长抬起头,看著陈默。
“陈默同志,你们这个想法…很有魄力,也確实是为工人著想。”
他拿起笔,在一张便签上写下几个数字。
“这样吧,费率,我们初步定每人每年保费…三元。其中,工艺社承担两元,工人个人承担一元。保障范围就按你说的,工作期间意外身故或经鑑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一次性赔付人民幣三百元整。这是我能爭取到的最优惠条件了!毕竟风险未知,我们要计提足够的准备金。”
陈默心中快速计算:社里每年支出32元,换来十六个工人的基本保障和安心,绝对值!
“孙科长,感谢您的支持!这个方案,我们接受!”
陈默伸出手。
“好!”
孙科长也站起身,和陈默用力握手,“你们这是给咱们县开了个好头啊!我马上起草协议!”
他补充道,“不过有几个条件:第一,工人名单和年龄、工种要详细提供;第二,保费按年一次性缴纳;第三,万一出险,必须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並且要提供县级及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公安或劳动部门出具的事故证明。手续要全!”
陈默爽快答应。
“没问题!我们全力配合!”
接下来的几天,李秀兰忙碌起来。
她按照保险公司要求,整理了工人的详细名单,並先替工人垫付了个人所要承担的一块钱。
这是陈默想给大家的一个惊喜。
当李秀兰带著十六个工人的名单、保费以及填好的投保单,再次来到保险公司时,孙科长亲自接待了她。
他在一份《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简易工伤)投保单》上盖上了县保险公司鲜红的公章,並將一份盖有骑缝章的保单正本交给李秀兰。
“李秀兰同志,收好了!这是咱们县第一份给个体户工人的保险单!具有歷史意义!”
孙科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李秀兰接过那份保单,“谢谢你,孙科长!”
......
几天后,陈默召集了所有正式合同工开会。
陈默站在前面,手里没有稿子,目光扫过大家的脸庞。
他顿了顿,拋出了第一个重磅消息:
“各位兄弟姐妹们,从下个月起,咱们启明工艺社,给每一位签了正式合同的工人,购买一份简易工伤意外险!”
话音刚落,下面响起一片惊呼和窃窃私语。
“工伤意外险?”
这个词对大多数工人来说极其陌生。
在这个连国营厂正式工福利都还不完善的年代,个体户给工人买保险?闻所未闻!
“每个人一年只需要出一块钱,万一出事能给家里赔三百块!”
“咱们第一年,大家的一块钱,启明工艺社替大家出了!”
李秀兰拿出一份油印的保险凭证样本给大家传看,解释道:“这是我们启明工艺社跟县保险公司谈的,专门针对咱们这种小厂子的。万一…我是说万一,哪位姐妹在干活时不小心受了伤,看病治伤的钱,保险公司能给报一部分!”
陈默接著宣布:“另外,考虑到大家干活辛苦,中午吃饭来回跑耽误时间。从明天开始,社里每天中午提供一顿工作餐!標准不高,管饱!钱从社里的伙食补贴里出!”
这下,惊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欢呼。
省下中午回家吃饭的时间,还能吃上热乎的集体饭,这对工人们来说,是切切实实的生活改善。
“当然,有女同志们需要回家做饭的,我们也理解,伙食补贴直接发在每月的工资中。”
这下,所有的女工们都欢呼起来了!
这两项举措如同温暖的春风,工人们的干劲空前高涨。
她们感觉启明不只是一个干活拿钱的地方,更像是一个有温度的第二个家。
生產效率在无形中显著提升,次品率也进一步下降。
李秀兰欣喜地发现,月底核算时,虽然支出了保险和伙食补贴,但整体效益反而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