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利慾
第206章 利慾
傅弘之二人一路自武关北上,行军至上洛郡时,郡守出逃,行至蓝田时,县令出逃,进展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前军征伐將近一年,他们却在一月不到直逼长安,虽说是依借著刘裕的威势,但旁人也不敢只领数千士卒深入腹地,潼关与京兆尚有数万人马,吞下这支別军,还是绰绰有余。
奈何一眾守將无心抵御,甚至想趁著最后一次机会,敛一笔横財。
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的晋军入秦地时,那些苦“暴秦”已久胡汉百姓非但没有驱逐,反而夹道欢迎,这其中,还有不少带路党为沈田子指明行径。
进军至蓝田后,沈田子整顿武备,傅弘之收拢流民,招募棲居在此地棲居的数名胡人部落后,兵力不减反增。
不过傅弘之並未敢在此时用这些归化的部落民与秦军交战,遂任其与摩下士卒参半驻守县城。
关中如今胡汉人数相差无几,在诸胡国的推动下,大多数部落开始往平原迁居,即使在蓝田,也有数处规格不小的牧场。
其中以马匹为主,牛羊次之。
傅弘之行走在城內外时,身旁必须带有一两名通晓两语“翻译官”,询问部分胡人时,为避免其混淆视听,还得参照几人的说辞。
胡汉通姻的不在少数,汉化的胡民同样,但民族交融汉化並非朝夕可成,关外用於放牧的原地稀缺,各国胡主们也不愿让其远离在边境,故而在京都周遭,常有一片牧民与农夫相隔数里,放牧耕种互不阻扰的一幕。
沈田子对羌、鲜卑等胡人感触不深,他进驻蓝田后,旋即领兵占下青泥城,让傅弘之这位被胡虏驱逐至南边的北地人安置羌胡。
安抚之事总得有人来做,祖上的积怨到了此时已过去不止百年,傅弘之看向牧场所剩无几的牲畜,以及默默哀悼的妇孺时,皆一视同仁。
官署內,傅弘之抚额看了眼面前躬身静立著的斥候,又偏首看向陷入沉思的沈田子,愁眉不展“不论姚泓是否亲自领军杀来,城中满打满算三千士卒,如何抵达步骑万余人?”傅弘之忧声道。
“主公令四弟过秦岭驰援,从武关至蓝田,將近半月,该是快了。”
“掘山开道,你知要死多少人?輜重损耗几何?”傅弘之接连质问道:“若大军攻来,坚守城池便是,你为何自寻绝路?“
沈田子得知姚泓准备御驾亲征时,不忧反喜,欲藉此时机一战生擒之。
理想很美好,若麾下有万余精兵,傅弘之自然会与他齐头並进,当下的境况是自保尚且不足,沈田子却欲出城迎击,反攻尧柳。
一路派兵驻守,还能留有三千军士,半数是徵用本地民户,半数是赵伦之遣派而来的援军,挑挑拣拣出三千人,虽是驍勇之士,但对付起骑军,没有战车相护,一旦溃败,便要被追击至死。
北伐至今,胜战比比皆是,歼灭战少之又少,不杀俘是其中之一,难以追击溃军是其二。
之所以战战胜,秦国依有五万兵马,便是收拢的溃军,加上强征而来的杂军,姚泓在灞上集结人马,实际上就是“徵募”壮丁。
等到了灭国的时候,所谓的仁义已然如粪土般不值一提,姚泓不愿强征,可要是没有兵马壮势,叛逃的將领官员只会更多,尤其是河东。
尹昭坚守蒲坂不假,姚泓不怎放心,遂遣镇东將军姚璞与黄门侍郎姚和都驰援蒲坂,这一次没有带多少兵马,只带十数车粮草钱帛。
二人前去稳定军心之余,主是为了掣肘尹昭,对这位託孤大臣,其实姚泓还是很放心的,无奈前车之鑑如破堤之江水奔涌倾覆,他不得不防。
国情如此,全凭著最后一口气吊著。
天子守国门。
姚泓亲自出长安统兵,乃是为了最后一捋不切实际的朝望。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不是每一位君王都能面对自己成了亡国之君的事实。
以身殉国总要比遭受屈辱而死体面的多。
“你与我从戎多年,深悉兵力不在多寡,儿郎们在武关僵持半载,入关后顺遂至腹地,士气正值鼎盛,待二弟领精兵前来,姚泓敢应战否?”沈田子据理力爭道:“水无常形,你我齐心,安知不能以寡击多,一战平秦?”
说著,沈田子愈发高亢,鬍鬚微微颤抖,似是已望见生擒姚泓,在眾將士眼下献虏於主公。
功名驱使著將帅,同样也驱使著士卒,且相较於后者恶更甚。
沈田子已然是县侯,拜將封侯对不足以使其以命相搏,可在县侯之上,还有县公、郡公等爵,將军职、封地食邑依然有封赏的余地。
对於大头丘八而言,唯有在此灭国决战中,才有封侯的机遇,寻常攻坚之战,哪有如此良机?
取得项羽尸首之一者,子孙经歷六百余年,至今扎根於弘农,今后更是位於五姓七望。
姚泓不比项羽,最起码也是一国之君,不说头颅,就是一根脚趾头,也够他们封乡侯、亭侯,让后世子孙从出生起就领先於世人。
“利慾薰心吶!”傅弘之感嘆一声,说道:“敬士未至,败了——”
“仲度,能否信我一次?”沈田子目光坚决,他见傅弘之有所动摇,说道:“你我领军突进,姚泓不知我军状况,定然畏势不敢进。“
“进,该当何算?”
“姚泓往昔可亲自领军打仗?溃军与从未操练过的民夫所建之军,堪用否?”
简而言之,对付流民军,沈、傅二人心知肚明,数万人望不到头,可一旦前军溃散,后方的士卒將会作鸟兽散。
两人所立战功,多是討伐叛军,其中流民军最多,行军如何,排军列阵如何,章法早已烂熟於心。
姚泓相比卢循,诚然不如。
回溯古往,不晓兵事的君王比比皆是,姚泓若能与其父姚兴一般统兵御敌,何止於此?
不是沈田子骄纵轻敌,而是秦国无人,胜算有四成,就足以他冒险相击。
半晌过后,沈田子见傅弘之犹豫神色褪去,遂起身劝道:“你若还是忧心,便领一幢在军后应接,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