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旋风?好题材!一看就是高科技!
第91章 旋风?好题材!一看就是高科技!
主任办公室,一片安静。
朱炳坤、薛坤、张明浩、陈帅以及韩晓旭一起静静的坐着,脑子里都想着刚才的场景。
他们竟然在实验中,明确制造出了个小旋风。
那一幕,实在有些震撼。
本来只是检测空气流动性的实验,流动性测定仪上的数值高,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旋风?
想都没有想过!
韩晓旭表情复杂的说道,“学校里的人都说,你们团队是做大研究的,现在是证明了。”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对不敢相信。”
他是深有体会了!
从加入项目组到现在,半个多月时间,项目批下来才一个多星期,就能用电磁装置制造个旋风?
“这到底是什么原理?”韩晓旭带着感叹问了一句。
朱炳坤、薛坤对视一眼,继续沉默。
一直到现在,他们都只是做实验,根本弄不懂里面的原理,也没有针对进行研究过。
张氏现象,只有许丘建团队提出了个‘电磁转移’理论。
现在的实验证明,许丘建团队那一套理论是错误的。
张明浩也思考着内在原理,他开口说道,“制造出旋风说明了一个问题,zxz所制造的流动性依托的也是类似于场力的现象。”
“这种特殊的场力现象和电场、磁场有很大区别,场力不是连在一起,或者理解为场力不是单向的。”
“能形成旋风,肯定和我们用的材料是个半球型有关,是形成了一种环绕的场力。”
“如果这样理解,比如说,场力的方向和材料镍含量渐进降低方向一致,每一个位置的场力方向都会不同,就会形成方向为环状的特殊场。”
其他人听着也反应过来。
之所以能制造出旋风,毫无疑问和球型材料结构有关,只是‘环形场力方向’不好理解。
这种场力还能表现出电场的特性,就更加难以理解了。
几人又谈论了一阵。
朱炳坤总结道,“不管怎么样,我们的研究是有了明确进展。”
“刚才的实验,流动性最高点波动数值达到了361,整体是在350上下波动,持续时间为207秒,后续降低到0也有310秒左右。”
“可以说,复刻实验成功了吧?”
他说着看向了张明浩。
张明浩想想有些激动,他认真点头道,“成功了!”
“我在东港大学的实验,流动性强度换算过来,大概在270左右,现在的数值更高了。”
“350,已经达到一级风力水平了吧?”
陈帅点头确认,“超过150,就是一级风力水平。”
他们说着也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现在的实验发现非常明确,实验所制造的流动性是持续的,而且能持续很长时间。
接下来的研究就是详细测定了。
“最重要的一点,搞清楚流动性场力方向和电极方向的关联。”
“还有,电场效果,我们要研究是否会让导体产生静电场,又或者是能制造电流,并测定出强度。”
“最后,测定场力具体的覆盖范围,影响范围。”
朱炳坤说了三个主要内容,其他的数据没谈,但实验过程中,能想到要测定的数据都要测定。
实验成功,让每个人都心情振奋。
下一步的研究是测定,但核心依旧是材料制备。
球型的材料做实验限制太大了,只是一个场力方向都不能准确测定,下一步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制造出‘镍含量横向渐进降低’的材料。
有了这种材料以后,各项数据都能够准确进行测定。
镍含量横向渐进降低,材料的设计制备相对要复杂一些,使用现有的设备以及设计,材料的质量还是要差一些。
不过做基础研究已经够了,他们不需要制备太精细的材料,也不需要测定太精细的数据。
现在的研究就是要有个偏差不大的结论。
虽然实验的要求并不高,但是朱炳坤、薛坤等人商议一下,还是决定提前订购几台和材料精细化制备相关的大型设备。
在一番研究以后,他们选中了三台设备,总计要九百五十万,平均每一台要三百多万。
一千一百万中的设备费用,就要从各方面来凑了。
项目经费,扣除三百万,也是项目经费使用的上限,剩下的就要实验室经费来添置了。
朱炳坤还想着和学校方面沟通一下,看看是不是能补贴一些资金。
设备,实在太贵了。
对于一个实验室来说,设备的钱是必须要花的,相对于材料精细化制备的设备来说,九百多万买三台设备并不贵。
如果和超材料编译、纳微制造关联在一起,设备基础价格就是动辄千万的资金了,而且可能连买都买不到。
这也是绝大部分团队,都做不了超材料相关研究的原因。
……
半个月时间,实验室的研究非常顺利。
团队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制造出了新的材料,是一个长方形的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两侧的镍含量高、中间的镍含量低。
这种长方形的材料,最适合用于基础数据测定。
在进行一次实验后,就已经能确定zxz现象的流动性方向、电极板方向以及镍含量渐进降低方向的关系。
当后两者的方向在同一条水平线上,zxz现象的流动性方向与其呈现平行面的垂直。
实验测定到的流动性强度也很高,波动最高数值达到了540,已经接近二级风力水平。
同时,实验还发现流动性不止出现在材料的上方,材料下方也是存在的,场力强度一致,方向相反。
场力覆盖范围很大,距离材料越近流动性越强,超过两米数值几乎归零。
场力的电场影响也有很大的发现。
如果场力覆盖范围内存在导体,就会对上方的流动性产生削弱作用,导体似乎能吸收场力能量,同时导体也会直接带电。
一旦导体是连通的,就能够直接形成电流,但电流强度并不高,同样的,越贴近材料本身,导体带电量以及电流强度就越高。
这似乎就是电场转移。
“如果转移效率更高一些,就是隔空充电技术。”
“可惜,能量损耗实在太大了。按照实验情况,场力覆盖范围都是铜线,电力转化效率也不到百分之五。”
陈帅说着有些遗憾。
朱炳坤嗤笑道,“你没有考虑另一个问题,材料是不能重复使用的,而且制造的场力只能持续几分钟,你想的也太远了!”
陈帅不满道,“还不能想一下了?要是有这种技术,不就又能卖个专利……”
他说着赶紧捂住了嘴。
朱炳坤顿时凝神看过来,脸色都变得不太好了。
一个点,一百万啊!
这家伙厚着脸皮收到自己腰包了,也不知道分出来一些,就只是请大家吃了个饭而已。
财迷!
基础测定实验很快都结束了,一系列的问题也摆在眼前。
“zxz现象,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同时制造流动性,又能和电场联系在一起?”
“场力肯定和负介电常数有关,但为什么其他负介电常数材料不能制造出zxz现象?”
这些就需要做理论探究了。
张明浩一时间也搞不明白,他对于凝聚态物理方向的了解还太少,也只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一定的推断。
现在基础测定已经结束,就需要进行微观解析,进而探究其理论。
理论研究,就和超导的研究类似,就需要边实验、边进行基础理论机制研究,再反过来以理论指导实验。
朱炳坤总结道,“我们实验进入一个新阶段,下一步从两个方向入手。”
“一个是大规模实验,如果有新的发现,就能展开下一步研究。”
“一个是理论机制研究,以现有的发现为基础进行理论解析。”
“另外,我们也要进行成果总结、成果上报,也可以提前准备研究报告和论文了。”
现在的实验还限制于有限的几个人参与。
其他人都没有参与。
这么大的项目不可能一直几个人来做,要进行大规模试验、要进行实验分析,就需要更多的人手。
实验室的人员都要参与进来。
……
项目组要进行成果上报,要写报告、写论文,做很多文字性工作。
每个参与项目的人都很忙。
等到周末,他们还是休息了一天,但不是真正休息,而是有栏目组要来采访拍摄,是东川省电视台要做一期科学采访栏目。
栏目组和省科技厅、江州大学进行合作,针对的是实验室项目,是张氏现象的发现以及后续研究。
一方面是对省科技厅重点支持项目的宣传。
另一方面,也是对江州大学的宣传。
针对张氏现象以及后续研究的栏目宣传,核心人物当然是张明浩、朱炳坤、薛坤等人。
上午九点钟,栏目组负责人沈导、记者吴莉莉以及随行摄像等工作人员,就已经来到应用电磁学实验室。
省科技厅以及学校方面的人也来了,包括副主任李建、副校长徐培军。
物理学院院长谭严明也过来看看。
摄影师在对实验室进行拍摄,朱炳坤在前面做简单的介绍,栏目组负责人沈导则和其他人说着整个流程。
首先是对实验室进行拍摄,下一步是对张氏现象以及后续研究项目进行介绍。
最后就是专题采访了,还要拍摄一些宣传照片。
实验室的人自觉的配合栏目拍摄。
这是因为实验室和学校方面谈好了购买设备的问题,学校会额外出资一百五十万,支持应用电磁学实验室购置新设备。
一百五十万,配合拍摄个采访栏目,也没什么大不了。
另外,宣传工作确实很重要,关于项目的宣传、学校的宣传。
如果能做好宣传,以后再有需求要经费也容易很多。
栏目组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拍摄实验室。
吴莉莉走在最前面。
朱炳坤跟着后面,辅助讲解着研究张氏现象的过程,他是有准备台词的,有些就是直接念出来。
其他人跟在后面,慢慢走着也跟着参观实验室。
李建、张明浩以及谭延明走在一起。
李建是宋凯峰的副手,他也关心实验室的新项目,和张明浩说了几句,就开口问道,“你们的项目进行的怎么样了?”
张明浩点头道,“进展很大,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正在做总结,大概一个星期就能提交成果了。”
李建听的一愣。
他只是随意问一句,毕竟项目才开始一个多月,常规来说也就刚进入研究。
第一阶段已经完成了?
谭延明也感觉很惊讶,他好奇问道,“你们的进度这么快吗?”
张明浩笑道,“这个事情,我和宋主任说过,我们在申请项目之前已经有进展了。”
“这一个多月,就是顺着原来的发现继续研究。”
“具体呢?”
李建追问道,“是有什么发现,还是其他什么?”
他补充道,“我对这个了解一点,你们好像是要复刻你在东港大学的实验,对吧?成功了吧?”
“成功了。”
李建继续好奇追问,“具体是什么样的?”
张明浩犹豫了一下,他不知道怎么和一个外行人去解释研究问题。
无法解释的场力、电场、流动性……太复杂了。
谭延明问道,“是有些东西不能说吗?”
“那倒不是。”
张明浩摇头道,“我只是在想怎么说,我们的进展太大了,有很多,包括场力发现,包括电场的测定、流动性测定。”
“具体情况……”
他思索着说了个例子,“比如,我们在实验里制造了一个小旋风。”
“小旋风?”
李建和谭延明对视一眼,满是不解。
谭延明也好奇问道,“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zxz现象,能制造流动性,自然也能制造旋风。”张明浩说的很轻松,却让谭延明惊的瞪大了眼睛。
那种超低的流动性,人体根本感受不到,现在就变成能制造旋风了?
那是什么样的重大进展!
“真的吗?”
李建不了解具体情况,他反倒想到另一个问题,“这个成果好啊,制造旋风,也是好题材!”
“我们正在进行拍摄宣传,你们可以制造个旋风,拍一拍,张氏现象制造的旋风,多有科幻感!”
“拍出来,观众们一看就知道是高科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