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张明浩,不一样!吹牛啊,又不用交
第105章 张明浩,不一样!吹牛啊,又不用交税……
微纳光学研究所。
‘视觉光感模型’项目的结算,正在走最后的流程——财务审查。
项目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中的项目走的都是国家财政预算。
项目拨款单位是财政部门,财务审查也是财政部门派出的人员来负责。
来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组长张莹,另一个是副手袁志豪。
项目所提交的经费使用详情审核完毕,他们就是到现场看一下购买的设备、材料等,以防有经费使用作假、资金挪用等情况发生。
张莹和袁志豪进了研究所,先是去看了一下新购置的设备。
两台新购置的设备是全新的,还没有使用几次,有一系列完善的手续,当然也没什么问题。
之后,在孙雯的介绍下,他们了解购买了哪些材料,后来又去实验室看了下,然后就注意到了隐形球。
张莹和袁志豪一起盯着新型隐形球研究了好半天,嘴里也不由得连连称奇,“还真是看不见!”
“这个就是新型隐形球?”
“我就只在网上见过报道,没想到还能看见,第二代吧?”
“隔着玻璃框什么也看不见……”
两人一起在看隐形球,就感觉像是来实验室参观,而不是做烂尾项目的财务审查。
在研究了好久的隐形球后,张莹和袁志豪出了实验室,就确定的说财务审查没问题。
他们也准备离开了。
临走之前,张莹说了几句项目情况,“你们这个项目很奇怪。”
“我们来之前看了,项目管理方和成果验收方的评价截然相反。”
“一个是最差,一个是最好,根本南辕北辙,评价冲突了,常规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刚才看了看,我算是知道为什么验收方评价极好了,你们那个隐形球是真的高科技啊!”
“验收方的评价这么高,财务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至于管理方什么情况,我们就不清楚了……”
她说完就上车离开了。
谭延明、孙雯以及张明浩,一看着汽车消失在了拐角。
孙雯的表情复杂。
其实她还是想继续做项目的,经费充足、能一直做实验的感觉太好了,至于经费被卡了一半……
在她看来,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总比没有经费强!
但张明浩坚持也没有办法,她也只能支持。
张明浩则是感到一阵轻松。
财务审查结束,财政部门批下来项目就完全结束了。
那就像卡着研究的‘牢笼’消失了。
谭延明只是感觉很可惜,几百万的项目,就这样快速飞走了。
他长叹一口气,看向两人道,“这下好了,项目没有了。”
说着又疑惑道,“我本来是觉得新型隐形球当成果提交上去,项目就不会直接完结,上面还会继续拨款。”
“上级部门说是第一批经费,也是能拨第二批经费的……”
他有些搞不清楚。
新型隐形球连看都看不见,验收方给了最高评价,怎么会让项目完结?
说不通啊!
谭延明仔细琢磨着,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上面是什么情况,他也弄不清楚,他是院士,是物理学院院长,有很多人脉渠道,但一个和军事科技挂钩的重点研发项目牵扯到多个部门。
具体情况,也只有那些部门的人清楚了。
“结题了,挺好的。”
张明浩浑身轻松的笑道,“第一批资金只给了四百万,我就知道不够用。”
“当时想着勉强做一下,后来真的是忍不了,我们又不是骗经费,是实实在在的做实验、做技术研发。”
“卡了一半经费,算什么?”
“如果再谈项目,最低一千五百万起,先拿到足够多的资金再痛痛快快的做研究!”
孙雯听的眼睛都直冒光,再想想项目已经没有了,神色又变得有些暗淡。
谭延明正要说什么,手机忽然响了,他走到一边去接了个电话,没等多久就走了回来,表情都变得有些怪异。
“我刚才就在想,为什么项目会顺利完结,现在知道了。”
他说着看向张明浩,“一千五百万起的机会来了。”
“怎么说?”
孙雯迫不及待的问道。
谭延明道,“省科技厅的宋主任来了,同来的还有电科集团的代表,是一个团队。”
“很明显,他们是来谈项目的。”
……
一个小时后,光学研究所接待了一大队人。
省科技厅负责人宋凯峰一马当先的走在最前面,他身边的就是电科集团的王博,其他人称呼王博也是‘主任’。
后面还跟着十几个官员和专家学者,其中还包括科电所的王志刚教授。
宋凯峰到了光学研究所门口,和谭延明握了下手,就直白说道,“这次过来就是谈张明浩和孙雯教授的隐形球项目。”
“项目财务审核结束了吧?我们正好过来,给衔接上,张明浩,不对,张教授的研究项目一定不能断!”
宋凯峰说着满脸笑容,他们就是掐着时间来的。
财务审核结束,也就意味着上一个项目正式结题,他们正好过来谈新项目。
这个新项目,对省科技厅来说,像是天上掉掉馅饼一样。
上级部门领导拟定了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都是科技部下属各个司局负责管理的。
现在电科集团找上门,要让省科技厅协同管理。
宋凯峰最开始还不理解什么叫协同管理。
后来对方一解释才明白过来,电科集团名义上和光学研究所直接对接,省科技厅是进行‘就近管理’,就等于把项目直接指派给了省科技厅。
至于‘协同’……
这个词发明出来,就是专门为了绕过科技部高科司。
如果不是协同,只说管理,重点科发计划项目就是归科技部管理。
协同管理,就是打个辅助,名义上可以对外说是电科集团和项目组直接对接。
实际上,立项还是在东川省,项目归属也是省科技厅,管理方也同样是省科技厅。
“协同管理,好词!”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宋凯峰实在是太高兴了,谁会拒绝省里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项目组的核心还是‘天才博士生’张明浩。
“不对,要叫张教授了!”宋凯峰满脸喜悦的和张明浩握手。
张明浩完全没有想到,新的项目来的这么快,他拉着宋凯峰到一边聊了几句才弄清楚情况。
一行人去了会议室。
王博带队来就是谈项目的,宋凯峰代表省科技厅,也是项目的管理方,和王博同样属于‘甲方’阵营。
不管是任何领域上,只要是出钱的甲方,都希望能压价。
公是公、私是私,到了项目商谈的阶段,就没有人情可讲。
王博带了一队人,还包括好几个专家学者。
他们提前做了很多的了解,对于之前项目的情况,对于隐形球技术,等等,甚至还三十二研究所的陈剑锋谈了谈。
王博也知道为什么项目受到如此重视了。
隐形球的‘视觉隐形’效果,给人带来很大的震撼,研究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项目肯定是好的,但经费也要仔细的谈,不能说对方要多少就给多少。
谈判就是从‘询问技术问题’开始的。
王博对此的准备充分,他上来就直接问道,“你们上一个项目,最终目标是研发出视觉隐形的涂层材料。”
“据我了解,这应该是一种超材料。”
“但现在你们依旧停留在以颗粒性光学材料的搭建,实现视觉隐形的层面上,所以我想问一下,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超材料?”
张明浩和孙雯一起站坐在王博的正对面。
当王博提出问题以后,会议室的人顿时都看见了张明浩,就连孙雯也一样,因为也只有张明浩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张明浩笑道,“王主任,你这个问题就外行了。”
其他人顿时一愣。
张明浩继续道,“其实我们造出来的已经是超材料了,很标准的光学超材料。”
他左右看了看,解释道,“王主任,你们不做这种研究可能不太明白超材料具体是什么。”
“超材料,在定义上,可以认为是一些材料拥有极为特殊的物理特性,这些特性在常规材料是找不到的。”
“我们所制造的隐形球,材料颗粒组合排列拥有固定的折射率,组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控制散射和折射,很明显,这些都是常规材料不具备的,正因为如此,新型隐形球才会基本看不到。”
“而我们的研究依托的是颗粒性材料组合的设计。”
“超材料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和制造,我们已经完成了设计以及基本制造。”
他说完朝着王志刚点了下头,才继续道,“如果是像你们理解的超材料,也就是让材料变得很薄,并直接拥有这些特性,你们可以咨询一下王志刚教授。”
“王教授研究超材料薄膜编译技术,也许能以我们的设计为基础,编译制造出专门的超材料……”
会议室的人,顿时都看见了王志刚。
王志刚跟着王博一起来的。
作为‘甲方’成员中的学者代表,他也想在张明浩的回答中找找问题,但涉及到自己的专业,他也只能点头道,“我不懂新型隐形球,但如果依旧是颗粒性材料搭配的组合,确实可以用超材料编译技术制造出薄膜性的材料。”
“如果迭加几层,甚至还能增强效果。”
“不过,这会是一项研究,只是理论上可以实现,不是短时间能做出来的。”
其他人顿时讨论起来。
都说超材料、超材料,到底是什么超材料?
张明浩的解释,再加上王志刚的肯定,他们对超材料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王博点头认可了回答。
另一个官员立刻问道,“你们的新型隐形球确实很不错,评价都很高,但没什么实用价值。”
“你们的目标是制造视觉隐形涂层,而我们更看重红外辐射控制技术……”
张明浩立刻回道,“两者听起来不同,但原理上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
会议室里的商谈一直没有停,好几个开口提问,张明浩都是有条不紊的回答,场面上颇有些舌战群儒之感。
谭延明和王庆新坐在一侧,静静地看着。
王庆新带着感叹小声道,“张明浩才二十多岁,应付这种场面都得心应手,对方问什么都能接上来。”
“看看,别人都根本插不上话,把对方说的只能点头。”
“这口舌能力……”
“什么口舌能力。”谭延明纠正道,“这叫自信!”
“他是对研究有信心,说起话来自然是有底气,什么都不怕。谁能有这种成果,有他的本事,都能有自信。”
王庆新想想也对。
新型隐形球,根本是完全看不到啊,绝对是最顶尖的科技产品。
张明浩能设计研究出来,对方说什么还能问住他?
会议的问答持续了一段时间。
王博发现问什么都难不住张明浩,准备的问题一个都没有用,心里不由得产生一种挫败感。
他们不是要为难人,而是想找找问题,后续谈项目经费就有了‘砍价’空间。
不然对方狮子大开口,难道就直接答应下来?
甲方也太惨了。
王博深吸一口气,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们预计多久能达到目标?也就是设计制造出隐形涂层材料?”
“如果不限制经费使用,一直能进行实验,一年!”
张明浩认真道,“一年,就足够我们完成设计,但要说制造出薄膜涂层材料,就要找科电所了,我们没有这项技术。”
“嘶——”
其他人听着倒吸一口凉气。
张明浩后面的话并不意外,超材料编译技术只有科电所才有,他们不可能从无到有的去研发相关技术。
他们的研究只是完成超材料的设计。
但也足够了。
“一年?”
王博听的都有点懵,对方说一年就能完成,相信还是不相信?
相信,拿钱!
不相信,怎么反驳呢?
王博和张明浩对视着,他觉得自己是完败,因为他心里都有点儿相信了。
这还怎么谈经费?
他干脆直接开口问道,“我们也不要求一年,两年就可以,你们需要多少经费?”
所有人顿时都看向了张明浩。
张明浩比了两根手指,都不用开口就知道是多少了,“两千万,一年或两年都可以,只要不限制经费使用,”
“我们需要大量的实验,要积累足够多的数据……”
……
王博败了,彻底败了。
虽然最后谈经费稍稍搬回一城,艰难的砍下了两百万,但一千八百万的经费也远超预料。
这不是钱的问题。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财政部门拨款,并不需要他们直接掏经费,但谈下的经费和最终研发成果也和工作业绩挂钩的。
如果项目非常顺利,两年之内,就能实现研发目标,项目带来的业绩就很好。
否则,一千八百万打了水漂,业绩当然是差评。
省科技厅也是一样,批下去的技术研发项目成果转化多,业绩自然就非常好。
反之,批出去一大堆技术研发项目,成果转化根本看不到,也谈不上业绩了。
王博是带着挫败走出光学研究所的。
宋凯峰倒是满脸喜悦,他注意到王博的神色,顿时凑近了说道,“王主任,你也不用这样。”
“你看看我,完全不在乎,这个项目和我们省科技厅也是有直接关系的。”
王博扭头看向宋凯峰。
宋凯峰继续道,“不用担心经费问题,别说是一千多万,即便是三千万、四千万,这个材料能做出来,是不是值了?”
“那确实。”王博点头道,“这种材料,一个亿也值了,但就是怕……”
“张明浩,不一样!”
宋凯峰拍着胸脯说道,“我和张明浩太熟悉了,他真是超级天才,在研究上不断创造奇迹。”
“一句话来形容吧,说到做到!”
“把心放肚子里,一点问题都不会有,你们就等着项目上的喜报吧!”
王博听着稍稍安心。
他上了车,和团队的其他人一起离开了。
宋凯峰送走了王博,又悄悄的返回了光学研究所,他想和张明浩、谭延明等人再说一下项目问题。
正当走进一楼办公室,就听孙雯不确定的问了一声,“我们真能在一年之内,就研究出视觉隐形涂层材料吗?”
宋凯峰顿时停住脚步,把耳朵凑了过去,然后就听到张明浩的声音,“吹牛啊!”
“吹牛又不上税!这也没写进合同里,说研究不出来让我们赔偿!”
“做研究哪有百分百?你看别的团队申请项目都要先吹个牛,说的好听点,就是谈一下研发前景,做个ppt,讲的和真的一眼,但大多到最后都是草草结束。”
“如果不吹的大一点,他们能轻易松口给到一千八百万吗?”
孙雯听着大为震撼,马上给予鼎力支持,“原来是这样!”
“有道理、太有道理了!”
“反正先把经费要到手,有了这么一大笔经费,实验还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门外。
宋凯峰用力抓着心脏,感觉有点儿呼吸不上来。
他忽然比王博还要担心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