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54章 红薯的时代

      时间悄然滑入十一月底,北风卷著寒意,一天比一天凛冽。
    海面上开始结起薄冰,出海变得愈发困难和危险。
    各村的社员们也终於紧赶慢赶,將地里最后一点乾瘪的粮食抢收了回来。
    就在收成入库的第二天,天阴沉得像一块铁板,第一场雪,就这么洋洋洒洒地飘落了下来。
    雪不大,却密密匝匝,很快就给光禿禿的田野和村庄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
    孩子们欢呼著衝出屋子,大人们却望著天空,心里沉甸甸的。
    雪一下,就意味著今年的农活彻底结束了,也意味著,公粮任务的最终核算下来了。
    果然,没过两天,村长沈红星就敲著铜锣,把全村的户主都召集到了大队部的院子里。
    “乡亲们,都静一静!”
    沈红星站在台阶上,脸色凝重,手里捏著一张盖著红戳的文件。
    “公社的通知下来了。今年的公粮任务,比去年……再加一成。”
    “嗡”的一声,院子里顿时炸开了锅。
    “啥?还加一成?今年这旱成啥样了,收成比去年少了快三成,咋还要多交?”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交完公粮,咱自己还剩下啥?”
    “村长,这不对啊,夏收的时候不是说不多交吗?”
    沈红星抬手压了压,院子里的嘈杂声才渐渐小了下去。
    他嘆了口气,苦涩地解释道。
    “文件上写得清清楚楚,夏收是不多交,可咱们这靠海的地,有几家种小麦的?大头不都指望著秋收这点玉米和高粱吗?”
    “上面的意思是,全国一盘棋,其他地方受灾更严重,咱们得顾全大局。”
    村民们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
    胳膊拧不过大腿,政策谁敢不执行?
    最终,大家还是沉默著,各自回家,开始凑集要上交的公粮。
    一袋袋装著希望的粮食,被从各家各户的粮囤里搬出来,装上牛车,在吱吱呀呀声中,被拉向了镇上的粮站。
    交完公粮回来,村里立刻开始分粮。
    沈红星站在大队部的粮仓前,拿著帐本,声音嘶哑地念著各家的名字和能分到的斤数。
    为了应对接下来的饥荒,村里的储备粮一粒未动,分的,全是今年收成里剩下的那点口粮。
    轮到沈军家时,他竖著耳朵仔细听著。
    “沈军户,全家五口,计三个全劳动力,两个半劳动力,共分得……二百五十斤。”
    沈军的心猛地一沉。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找书就去 101 看书网,??????????????????.??????超全 】
    二百五十斤,听著不少,可这是一家五口人从现在到明年夏收,整整半年的口粮啊!
    平均下来,一个人才五十斤,一天连半斤都不到。
    这点粮食,只能顿顿喝稀的,才能勉强熬过去。
    他回头看了看周围的乡亲,每个人的脸上都掛著同样沉重的表情。
    他家因为劳动力多,分的还算多的。
    那些家里孩子多、劳动力少的,分到的粮食更是少得可怜。
    整个沈家村都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而更可怕的消息,是从那些去镇上交粮的社员口中传回来的。
    据说,旁边的张家湾、赵家村,因为土地更贫瘠,今年的收成比沈家村还要再少上三四成。
    他们交完公粮,一家老小能分到一百多斤口粮就算烧高香了。
    一百多斤粮食,要熬过一整个冬天和春天,那意味著每天都得勒紧裤腰带,喝那清得能照出人影的稀粥。
    可问题是,人吃不饱,虚得浮肿,开春了,哪来的力气去几十里外挑水浇地?
    这根本就是个死循环。
    就在村里人心惶惶的时候,王卫国跟著村长沈红星,从公社拉回来了一车东西,同时带回了一个新的政策。
    “乡亲们,都过来看看!”
    沈红星站在牛车上,指著车上那些带著泥土的藤蔓,大声喊道。
    “这是上面推广下来的好东西,叫红薯!这玩意儿不怕旱,產量高,一亩地能收两千多斤!”
    亩產两千多斤?
    这个数字像一颗炸雷,在所有人的脑海里轰然炸响。
    他们种了一辈子地,玉米高粱亩產三百斤就算是大丰收了。
    两千多斤是个什么概念?
    简直不敢想像!
    “村长,你说的是真的?这玩意真能长那么多?”
    有人不敢相信地问道。
    “公社的农技员亲口说的,还能有假?”
    沈红星拍著胸脯保证。
    “上面说了,这是解决咱们口粮问题的关键!从明年开春起,各家各户的地,除了留足种粮田,剩下的都给我种上红薯!”
    看著那一车绿油油的红薯藤,村民们灰败的脸上,终於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
    只要有吃的,日子就还有盼头。
    王卫国站在人群外,默默地看著这一切。
    他当然知道红薯,更知道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七十年代初,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將迎来一个离了红薯就不能活的时代。
    红薯汤、红薯饭、红薯干、红薯面做的窝窝头……
    前世的他,吃那玩意儿吃到反胃,吃到一闻见味儿就想吐。
    红薯这东西,吃的时候管饱,可消化得快,根本不耐饿,而且吃多了胀气,烧心,整天肚子里都咕嚕咕嚕地响。
    但无论如何,它確实能让人活下去。
    在连草根树皮都得抢的年代,能有红薯吃,已经是一种幸福了。
    一个吃红薯的时代,终究还是来了。
    王卫国心里轻嘆一声,將目光从人群中收回,望向了远处白雪皑皑的连绵群山。
    粮食的问题暂时有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但光靠红薯,想让家人和村里人安然度过这漫长的灾年,还远远不够。
    现在大雪封山,正是打猎的最好时节。
    山里的野物经过一整个秋天的胡吃海塞,身上都膘肥体壮,正是最肥美的时候。
    而且雪地会留下清晰的脚印,大大降低了追踪猎物的难度。
    是时候进山,为这个冬天储备真正的硬通货——肉了。
    当天下午,王卫国就找到了沈红星,提出了自己要组织民兵队进山打猎的想法。
    沈红星一听,当即拍板同意,並且特批了五桿村里保管的猎枪和一些弹药。
    命令一下,村里的民兵们立刻行动起来。
    第二天一早,天还未亮,民兵队的汉子便在村口的大槐树下集合了。
    每个人都裹得严严实实,穿著厚厚的袄,头戴狗皮帽,脚踩著毡底的鞋。
    他们身后都背著一个大背篓,里面装著炒麵、咸菜疙瘩等乾粮,腰间別著水壶,手里拿著猎枪、砍刀或是削尖了的木棍。
    除此之外,每人还背著一小捆引火用的乾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