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69章 分肉分鱼

      王长林老爷子没有丝毫犹豫,瞅准位置,用尽全力,噗嗤一声,刀尖没入,鲜血瞬间喷涌而出,溅了他一身。
    周围的人群发出一阵惊呼。
    王长林却面不改色,拔出刀,看著在凳子上最后抽搐了几下的肥猪,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个畅快的笑容。
    他抹了把脸上的血点子,对著王卫国,言简意賅地总结了一句:
    “比杀小鬼子容易。”
    院子里先是一静,隨即爆发出哄堂大笑。
    “哈哈哈哈,老爷子威武!”
    “到底是上过战场杀过鬼子的,这气势就是不一样!”
    村民们的笑声里充满了敬佩和亲近。
    眼睛好了之后,王长林整个人都变了,不再是那个沉默寡言、坐在墙根下发呆的孤僻老头。他开朗了很多,也愿意跟人说话了。
    他把刀还给王卫国,顺著眾人的话头,兴致勃勃地跟大家讲起了以前在战场上跟小鬼子拼刺刀的经歷。
    “……那时候,我们用的都是汉阳造,枪管长,刺刀也长,小鬼子的装备也不差。两边一碰上,那就是白刃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拼刺刀,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准、狠』,跟杀猪其实一个道理。你一犹豫,对方的刺刀就捅进你肚子了……”
    老爷子讲得绘声绘色,周围的男人和小孩们听得津津有味,连带著杀猪的活计都变得不那么血腥,反而充满了故事感。
    说说笑笑间,五头大肥猪很快就处理好了。
    猪肉、下水、骨头分门別类地摆放开来。
    按照村里的规矩,知青点那边,每个知青凭工分可以领一斤半,半斤肉,半斤下水,半斤骨头,不多不少,图个过年的彩头。
    村里人则是按户分。
    沈建军拿著帐本和秤,一户一户地叫名字。
    杂七杂八地算下来,一户人家差不多能分到五斤左右。
    这年头,大家肚子里都缺油水。
    猪下水虽然也能吃,但处理起来麻烦,而且没有足够的调料,做出来腥味很重,远不如实实在在的肥猪肉来得受欢迎。
    轮到王卫国家分肉的时候,他直接对沈建军说:“建军叔,我家的肉就不要了。”
    这话让周围的人都吃了一惊。
    王卫国笑著解释道:“我家不缺肉,这些肉就分给村里其他人吧。”
    “不过,”
    他话锋一转,指了指旁边盆里装著的猪肝、猪心、猪大肠。
    “这些下水,我想跟大伙儿换换。”
    他看向不远处,沈军和沈富国两人的父母正排队准备领肉。
    “叔,婶子,你们家分到的下水,跟我换肉怎么样?我用我家这份肉,换你们两家的下水。”
    沈军和沈富国两家的父母一听是王卫国主动开口,顿时喜出望外。
    他们两家人口不少,正愁分的肉会不会不够。
    “那哪成!卫国,你这也太亏了!”
    沈富国的爹,一个老实的庄稼汉子,憨厚地搓著手。
    “亏啥,我家人就爱吃这口。”
    王卫国笑道。
    “再说了,军子跟富国俩人去部队的时候我就打包票了,替他们照顾你们。就这么定了,快去,把下水给我拿过来。”
    沈军和沈富国两家的老人多,多分点肉,这个年就能过得更舒坦些。
    王卫国现在只换了沈军和沈富国两家的下水。
    剩下的,他让沈建军看著办,多少都匀点给了村里几户最困难的人家。
    提著满满一大盆还冒著热气的猪下水回到家,沈青青和陈翠霞已经烧好了热水,准备开始清洗。
    王卫国捲起袖子,熟练地处理著猪大肠,一边对沈青青说。
    “晚上我给你们做个卤大肠,再来个爆炒腰,溜肝尖,弄个猪心汤,保准你们吃得舌头都吞下去。”
    沈青青看著丈夫脸上满足的笑容,闻著厨房里渐渐瀰漫开的肉香和调料味,心里被一种踏实而温暖的幸福感填得满满的。
    她知道,这样的好日子,都是丈夫一点一点为这个家挣回来的。
    她什么都不用多想,只要陪在他身边,陪著孩子们,守著这个家,就是最好的生活。
    院子里,王山带著王海,正跟爷爷王长林一起,兴致勃勃地研究著那把杀过猪的刀,听著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
    屋檐下,红灯笼高掛,厨房里,炊烟裊裊。
    一个安稳、富足、充满欢声笑语的年,就这样在眼前铺展开来。
    分完了猪肉,家家户户的脸上都洋溢著喜悦。
    这年的好光景,还不止於此。
    村长沈红星清了清嗓子,站在晒穀场中间一块大石头上,红光满面地一挥手,声音洪亮地喊道。
    “大伙儿静一静!猪肉分完了,咱们还有一样!今儿个海上风浪不大,我瞅著天气好,咱们村里的渔船,这就出海去!就在近海撒几网,不求多,给每家每户都添条鱼,图个年年有余的吉利!”
    “好!”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对於靠海吃海的沈家村来说,鱼算不得什么稀奇东西,但过年的这条鱼,意义非凡。
    这不仅是口腹之慾,更是一种根植於血脉的传统和期盼。
    王卫国笑著对沈建山和沈富民说:“走,活动活动筋骨去。”
    “好嘞,卫国哥!”
    两人早就摩拳擦掌,浑身是劲。
    小码头上顿时热闹非凡。
    不止是沈家村,邻近几个村子显然也是同样的想法,一艘艘渔船掛著迎风的红旗,相继驶出港湾。
    海面上百舸爭流,不是为了捕捞多少渔获,而是为了奔赴同一个红火的年景。
    正如沈红星所料,近海的鱼群很给面子。
    撒网、收网,过程顺利得不可思议。
    不过两个小时的光景,船舱里就铺满了活蹦乱跳的海鱼,银色的鳞片在冬日暖阳下闪烁著喜人的光芒。
    回到村里,鱼很快就按户分发下去。
    每家一条两三斤重的大鮁鱼,有的家里人口多,还多给了一条小的。
    轮到知青点时,沈红星特意嘱咐沈建军:“给知青们也一人分一条,让他们也过个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