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336

      “非是庶人。”

    “奴仆?”

    “也非。”

    秦策无语了。

    消遣你老子?

    “非是身份太低,而是太高。”

    太高?

    秦策不解皱眉,秦玖和秦玚同样满头雾水。

    即便是南地顶级士族,秦氏照样配得上。所谓身份太高,着实有些说不通。

    “阿父莫要操心,儿自有计较。”秦璟淡然道,“况胡贼未灭何以家为?一日不能荡平中原,儿便一日不成亲。”

    秦策顿感头疼。

    “阿子,你不成亲,女郎总会定亲。”等到定平中原,对方怕早已出嫁生子,黄花菜都凉了。

    “阿父放心,不会。”

    “不会定亲?”

    “不是女郎。”

    哦,这就……啥?!

    眨眼放出一记惊雷,秦璟表情不变,语气都没有半点起伏。仿佛在说今日天气不错,适合出兵跑马。

    秦策愣在当场,半晌没反应过来。

    秦玖和秦玚互相看看,怀疑自己听错,要么就是秦璟说错。

    “阿弟,你再说一遍?”秦玚抖着声音开口。

    “阿兄没听清?”

    “对,没听清。”

    “哦。”秦璟点点头,单手按住剑柄,道,“阿父听清即可。”

    话落,直言彭城事急,不便于河东久留,以最快的速度退出大帐,回营点齐兵将部曲,准备启程返还。

    秦策回过神来,秦璟早没影了。打发走剩下的两个儿子,独自坐在帐中。怒色消去,表情中现出一丝疲惫。

    是真是假?

    难道老四真不打算成亲,无奈才给出这个借口?

    想到这个可能,秦策狠狠磨着后槽牙,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阴氏!”

    之前还想多留几天,如今看来,早该将其拔除,顺便给其他人提个醒,休要认不清身份,做些不该做的,否则,不是一两条人命就能抵偿!

    秦策果断迁怒,阴氏倒霉撞上枪口,从龙之功没得着,整个家族都将走向灭亡。

    有多大的胃口吃多大碗的饭。

    没有足够的能力,撑强硬塞的结果,百分百不会有好下场。

    秦玖和秦玚走出大帐,前者还想说些什么,后者却无心去听。

    “阿兄,我还有事,暂且告辞。”

    目送秦玚离去,察觉到他的冷淡,秦玖握紧双拳,思及祖训和秦策的教诲,不禁涌起一阵悔意。

    与此同时,桓容正忙着巡视新开的荒田。

    幽州地广,实行三年免税政策,百姓开荒的劲头极高。烧荒的烟气时常缭绕,州兵和仆兵加紧巡逻,避免不慎烧起大火。

    每日天不亮,田间地头就出现人影。

    有健壮的耕牛,加上新式木犁,翻地无需多大力气。壮丁不足,妇人老人和半大的孩子也能轮番下地。

    对众人来说,苦点累点不算什么,乱世之中,谁没吃过苦?

    能种出粮食,喂饱肚子才是根本。

    天色放亮,桓容的车驾出现在地头。

    有村人在地边休息,认出桓容,立刻伏身行礼。

    “使君来了!”

    车驾过处,村人流民都是面带激动,诚心实意的感激。更有两名老者相携,要伏身行拜礼。

    桓容连忙跃下车辕,亲自将老者扶起。

    “老人家万万不可!”

    “使君仁德,活人无数,我等无以为报,必定尽心尽力开荒种田,打下更多粮食!”

    老者牙齿松动,满面沟壑。只观相貌,恐是古稀之年。但桓容十分清楚,时下人寿命不长,加上常年流离失所,三四十岁便现出老态,五十岁可称高龄。活到六十的都不多,古稀之年更是少之又少。

    既然下了车,桓容干脆步行。

    看着去岁的荒地陆续开垦,苦草衰败的景象尽被整齐的田陇取代,不免生出几分期待。

    待到秋后,想必是遍地金黄,一派丰收景象。

    正在这时,耳边传来咕咕两声。

    桓容抬起头,循声望去。

    一只圆旁的鹁鸽由南飞来,认出他的位置,扑扇着翅膀落下,蓬松胸羽,小脑袋蹭了蹭,稳稳的站在桓容肩上。

    鹁鸽颈上系着竹管,桓容没着急看,而是告辞众人,返身回到车中,方才展开绢布。

    看字迹是亲娘所写,内容不长,一是告诉他加冠之事已定,让他安排好幽州诸事,尽速返回建康。

    再则,提及天子下诏进桓大司马为丞相,留在建康辅政。桓大司马固辞不受,并上表请还镇姑孰。

    “渣爹要回姑孰?”

    桓容放下绢布,很有几分怀疑。

    诏封丞相,把渣爹留在建康,十成是想借机削弱兵权。无论能不能成功,司马昱的确有几分胆色。

    以渣爹的行事作风,没将诏书直接呼到对方脸上,而是选择回姑孰,未免显得奇怪。

    朝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亲娘又为何着急为他行冠礼?

    越想越不对,桓容写成一封短信,放飞鹁鸽,决定尽快安排幽州诸事,启程奔赴建康。

    第一百五十章 前往建康

    五礼成于西周,一为吉,二为凶,三为军,四为宾,五为嘉。宴、飨、冠、婚均为嘉礼。

    汉代以来,男子皆二十而冠,意为成人。

    西晋泰始十年,有司议奏,十五成童,可生子,以明可冠。又举汉、魏遣使冠诸侯王为例,明制诸侯王可十五加冠。

    桓容虽非诸侯,却是南康长公主之子,授封县公爵,统辖一州之地,食邑超过三千。北伐立有大功,官品超过千石,同诸州刺使并列。

    南康公主要为他提前行冠礼,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台城朝中未有异议。

    倒是桓氏族内出现不同声音。

    “男子二十及冠乃是古礼,岂可轻易更改。虽为长公主所出,终非晋室王爵。”

    族老产生分歧,部分认为此事可行,桓容提前加冠对族中有利;部分持不同意见,认为这不合规矩。余下模棱两可,属于墙头草类型,无意提前站队,端看旁人是否能争出高下,视情况再做决定。

    桓冲桓豁同桓容交好,彼此有生意往来,自然持支持态度。

    桓秘则不然。

    因同桓大司马不睦,积了一肚子郁气,旗帜鲜明的站在反对一方。

    事实上,以桓秘的头脑,不该如此鲁莽。奈何桓大司马遣人告知族内,就桓容加冠之事,他同嫡妻意见一致。

    这还有什么可说?

    桓温同意的事,桓秘当然要反对。

    于是乎,桓氏兄弟分成两派,彼此书信往来,据理力争,争执不下,着实让外人看了一场热闹。

    直到五月,桓冲桓豁变得不耐烦,语气变得严厉,字里行间现出威胁之意,桓秘无法强争,终于败下阵来,支持他的族老也纷纷改弦更张,不再暗中使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