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山西变乱
第473章 山西变乱
山西。
山西地处北方战略要冲,刚好卡在了陕西东出中原的道口。
只要满清牢牢把持住山西,不仅白莲教难以从陕西东出中原,就连汉军也得在中原部署大量军力,用于防备山西来敌。
然而,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清廷现今却是已经无暇顾及。
山西虽然确实重要,但这里的地形也实在让人难受,简直就是军事上的重灾区。
地理上,整个山西省几乎都被群山包裹,它的东边是太行山和娘子关南边是中条山、王屋山共同组成晋南屏障,北边是恒山、五台山以及长城,西边又有吕梁山,为黄土高原与汾河谷地的边界。
真不愧为“表里山河”,地形上比之福建都还要封闭,省内山地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0%以上,种地都够呛。
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山西这里盛产煤矿,而且山西在地理上横贯东西,堵住陕西东出道口的同时,又为北方提供了对草原游牧民族的军事屏障。
只是,原本作为北方屏障的山西,自从前年因为清廷强压煤价,不顾山西煤户矿工的死活,激得煤户们聚众起义。
煤户们聚众起义,不只是搅乱了山西局势,同样还搅乱了山西的煤矿行业,直隶、河南、山东、陕西在内,全部受到煤户起义的波及,爆发成规模的煤荒。
煤荒爆发,又进而引爆了物价飞涨,就连北京城里的八旗老爷,都快吃不起精米细粮了。
清廷一开始反应倒是够快,紧急调动河南的大军前往山西镇压,但才镇压到一半,汉军突然北上围困了徐州。
清军没有办法,只能离开山西,南下徐州救援。
清军主力精锐南下,还在围剿山西义军的清军,只剩下了山西的本土绿营,这些本士绿营的战斗力完全不如英和手下的关外八旗和索伦营。
打了一年下来,山西义军不仅没被削弱剿灭,反而还是越打越多。
满清就是满清,已经烂到了骨子里,明知道义军是官逼民反,却还是一边剿贼,一边趁机横征暴敛。
反正义军灭掉了,利的是大清,是朝廷,而只有横征暴敛、兜里抢来的带血财货,那才是自己的。
现在,徐州、山东、河南三大战场的相继溃败,数万八旗大军灰飞烟灭,清廷不得已战略性撤退。
政治影响迅速波及到山西,山西绿营对付义军本就敷街了事,这会突然告诉他们大清已经惨败,就连京城里的八旗老爷们都已经准备跑路。
是的,就是跑路,清廷的战略性撤退,直接被山西理解为了跑路。
这不奇怪,因为清廷确实也做好了逃跑打算,跑到哪里?自然是跑到关外,撤退什么的不过是层遮羞布。
而且,为了事到临头能更好的打包逃离,永瑆还有意没有知会山西地方官,就连作为满人的山西巡抚伯麟都不知道具体情况。
一直到清廷撤的仓促,搞得直隶南部都混乱不堪。这才让还傻愣愣待在山西的文官武将恍然惊觉,特么的朝廷……呸,是八旗狗鞑子要撇下他们自己跑路。
消息散播开来,还在养寇自重来赚钱的山西绿营各镇,这下也顾不得什么剿贼和朝廷军令了,全都带上了本部人马就匆匆跑回老家驻地。
跑回去干嘛?当然是趁乱扯旗了!
不过,他们只是扯旗,并不公然造反,最多只是杀了知府,独揽大权,割据自立,而已。
因为围剿义军的绿营跑回去夺权抢地盘,剩下的山西州府陆续也都听说了清廷败逃,连直隶都被舍弃的消息。
短短半月不到,山西全省已经沦陷大半。
各地的州府县城,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大小小数十支旗帜口号各不相同的义军。
他们有的队伍只有几百人,有的却有上千人、数万人之多。
这些打着杂乱旗号的杂牌义军,既有跟白头军一样官逼民反的煤户矿工,也有趁乱浑水摸鱼的山贼流寇,还有的干脆是士绅出钱组建,用于自保的寨堡团练军。
山西巡抚伯麟人都傻了,看着手中几乎一日三封的各地战报文书,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这怎么可能?山西这么大点地方,哪来的这么多反贼叛军,还都是反我大清的,那些驻防绿营呢?他们都是吃干饭的吗?”
山西布政使素纳提醒道:“抚台大人您忘了?绿营早就已经退回各自驻地……”
后面的话不能多说,说了就是在找骂,那些绿营军将的胆子也太大了,居然敢真的杀了知府夺权。
虽然这帮家伙说的是知府病重去世,自己临危受命,管理州府大小事务,护佑百姓太平。但太原这边又不傻,知府全都一起病逝,还把政务交给他们这些武夫丘八处理。
特娘的骗鬼呢?
经过素纳这么一提醒,伯麟也瞬间冷静下来,紧接开始思考起自己日前的处境。
现在已经入冬了,山西的冬天可不好受,所以各地叛军虽然冒出来,但只是保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暂时还威胁不到太原城。
可等到来年开春,那局势可就不好说了!
面对全省遍地都是反贼,只有自己这个满人巡抚还是大清“忠臣”,那到底谁是反贼都得是个问题。
因为只有势力小的才是反贼,而现在山西省内势力最小的,已然变成了伯麟这个山西巡抚,能控制的就一个太原府城。
那些反贼说是反贼,但实则个个都已经打出了汉字旗号,只是汉旗之下,又有各自的旗帜区分。
伯麟仔细研究地图,发现太原已经被完全包了起来,除了个别几个州县,剩余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名义上姓了“汉”。
就连几个山西绿营控制割据的府城,旗号也是摇摆不定。
只要汉军真的杀进山西,怕是这帮家伙立刻就得改旗易帜,倒戈附汉。
局势急转直下的太快了,完全不给伯麟反应的时间。
就这么对着地图沉思良久,伯麟说道:“传本抚命令,太原全城立刻进入戒严状态!无论官民士绅,全部许进不许出。还有,令城中各家士绅大户,捐输粮,协助官府抗击反贼逆寇!”
“下官遵命!”
巡抚一声令下,素纳在内的一应太原城官员,顿时齐声拱手应诺。
山西按察使景安问道:“抚台大人,是否要号召大户们出钱募兵?”
伯麟摇头道:“不用了,不仅不用他们募兵,而且还要告示下去,谁若是敢私自募兵,一律按照通敌叛国罪名论处!”
伯麟很谨慎,生怕让士绅大户们自行募兵,不仅无法帮忙守城,反而还有可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反戈一击。
不过,不用士绅大户募兵,伯麟自己也得想办法募兵。他目前唯能够控制太原府城的倚仗,也就是手底下3000多忠心耿耿的抚标营了。
这些抚标都是他了大价钱养出来,个个粮饷油水给的充足,还纵容他们劫掠戕害百姓。
目前局势没有到最坏的地步,所以抚标营也愿意听从拥护伯麟这个满人巡抚的号令。
可等到汉军真的打到山西,那抚标营还能不能继续听令可就不好说了,但伯麟也没有办法,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
太原城中众官吏对于伯麟的命令,虽然明面上全都恭敬听命,但心底里到底怎么想的,同样也是不好说。
他们现在之所以会乖乖听命,主要在于伯麟有着 3000抚标营。
真要是翻脸起来,这3000抚标营就能把太原城给完全接管了。
……
却说山西省东南,与河南彰德府接壤的潞安府地界,白头军首领正在跟大汉这边派出的使者接洽会面。
“大汉使者林信,见过陈天王!”林信一身文人的儒雅长衫,朝着对面的白头军首领陈山行了一礼。
陈山没有自恃身份,跟着抱拳算是还礼,而后便迫不及待问道:“废话就不多说了,我这次过来找你们,是听说你们愿意给我们支援粮食和兵器,此话当真吗?“
陈山的直白,让林信不由一愣,但随即又很快调整过来,笑道:“我大汉天子一言九鼎,自然是当真的,只是……”
话没说完,就被陈山打断道:“有什么条件,直说了吧!不要浪费时间。”
林信也不再客套,跟着说道:“煤,我大汉需要你们白头军控制下的煤矿!”
“可以!”陈山爽快应道。
“不行的话我们还能再谈……”林信话到一半,忽然反应过来,有些不敢置信道,“等等,你刚才说什么?可以?”
陈山说道:“我知道你想说啥,但咱不是什么喜欢扯皮的,大伙都是一起反清的义军兄弟。现在清狗鞑子都还没灭掉,咱也不想跟自家兄弟自相残杀,到时候只是白白便宜了清狗鞑子。你们要煤,咱要粮食和兵器大家伙各取所需。”
说到这里,陈山顿了顿,又继续补充道:“不过,咱也提前说好了,这天下形势咱看不明白,咱的这些山西旮旯里的弟兄们也看不明白。反正京城那边你们汉军打下来之前,咱是不会带着手底下的弟兄归降你们汉军的皇帝的!”
好家伙,这话说的,还真够直白的,但直白中又透着合理。
白头军看似硬顶着清军围剿,撑了一年多,可实则早就已经乏力不堪,缺粮缺兵器,什么都缺。
大汉现在只是要他们的煤,来换粮食和兵器,那白头军自然是愿意的,反正以前做煤户的时候,他们挖出来的煤,也是输送给了外省,无非就是干回了老本行。
至于白头军不降大汉,这也不是什么问题,他们说了北京被汉军打下来前,不会投降大汉,但同样也表明他们不会跟大汉为敌。
不是敌人,那就一切都好说,大汉统一天下,灭掉满清也只是时间问题。
聂宇知道初步的接洽结果后,没有趁机狠狠敲诈白头军,反而决定正常与对方合作。
山西不好打,真的闹翻了,汉军要打进山西,怕是要费不少功夫。
所以,对白头军还是以交好笼络为主,都是被逼造反的苦哈哈,能招降自然最好,不能招降暂时也不要交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