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鞑子又要跑?
第474章 鞑子又要跑?
北京。
成亲王永瑆刚刚把各地八旗驻军召回北京,便迫不及待纠结诸王公贵族发起议政王大会。
议政王大会,清初也叫“八王议政”,也是顺治深恶痛绝的“八爹议政”。
满清建制初年,凡遇到什么大事危机,必定召开议政王大会,商量决策。
只不过,随着康熙亲政,接连熬死吴三桂,又干翻蒙古女婿噶尔丹。康熙的权力空前集中,议政王大臣们的权力则不断削弱。
一直到雍正登基,正式设立军机处,军政大权一把抓,议政王制度虽然还存在,但早已是名存实亡。
等到乾小四上来,终于是在十年前,彻底废除了议政王大会制度。
然而,现在才过了短短十年而已,乾隆取消的议政王制度,却在最宠爱的两个儿子之一,永瑆的手上得到了复辟,甚至还进一步强化。
来开会的不只是八旗的王公贵族,而且是只有爱新觉罗氏的王公贵族,别说汉臣、汉八旗和包衣奴才了,就连次一等的蒙古八旗、外姓满洲八旗贵族都没资格来听会。
议政王大会召开在紫禁城,摄政皇后钮钴禄氏抱着监国的三阿哥,端坐大殿主位。
永瑆没有太过逾矩,只在殿下设了把椅子,跟众多爱新觉罗的王公贵族坐在一块。
永瑆当先开口说道:“今日永瑆请各位叔伯兄弟过来,不为别的,只为一同商议我大清接下来的自家事。”
他这话说的很客气,但在场的众贝勒王爷,可不敢真的当他是在客气。
议政王大会才刚取消十年,就被永瑆给重新恢复,还首先就给自己封了个议政王。
哪怕永瑆坚持对外说是嘉庆病重,不能理政,所以才托付给了他这个成亲王暂摄朝政,又让皇后钮钴禄氏带着年幼的三阿哥暂时监国。
但没人是真傻的,先是这段时间朝堂上频繁的政治变动,隶属于皇后和成亲王的势力班底几乎都得到了高升。而且永瑆又紧接下令各地驻防八旗北撤,直隶八旗的军防一路收缩到了北京城。
现在,又堂而皇之的突然发起议政王大会,明面上确实是以皇后和监国的三阿哥为主,但永瑆却坐在了殿下第一位。
简直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甚至于,近来还有流言蜚语似出乎在说什么……成亲王夜宿后宫?
咳咳!
甭管是不是真的,反正永瑆在这些诸王大臣眼里,已然是跟当年的多尔衮有了些许重合。
眼看无人说话,永瑆又接着说道:“各位叔伯不用拘礼,今日来这的都是我们爱新觉罗自家人,没那些尼堪蛮子(蒙古)的奴才在,权当关起门来说些自家话。”
台阶都给到这了,场面沉寂片刻,终于有人开口说话。
目前管理宗人府事的庆郡王永璘说道:“现在在此的都是我们爱新觉罗自家人,说些自家话确实无甚要紧。只是这议政王大会弟弟记得,早在汗阿玛(皇阿玛)在位时就已经废除,今天十一哥却变法重开,当是有什么大事要说?”
永瑆说道:“十七弟说的不错,今日请各位叔伯过来,既是要说我大清的家事,也是在说国事。我大清如今面对南朝伪汉威胁,已至存亡危急,接下来到底应该何去何从,还请各位叔伯都能一同拿个主意出来?”
主位上的皇后也抱着三阿哥发言:“成亲王说的有道理,我大清天下还是要仰仗各位叔伯的。”
三个人的发言,明显是事先串通好了的。
众爱新觉罗家的王公贝勒,对此心知肚明,但都故意不去点破。
他们只是姓爱新觉罗,在满清的八旗养猪政策下,实权早就没剩下多少了,能不当出头鸟,就不要当出头鸟。
“咳咳!”
仪亲王永璇突然轻咳了两声,说道:“皇后娘娘、成亲王、庆郡王已经说的很明白,现今的大清已不再是昔日刚入关的大清,更不是汗阿玛在位时强盛的大清。伪汉南朝已经逼近直隶,虽然前不久我们才刚撤军至保定、天津,但伪汉贼逆紧接就进占至保定以南。我大清的退让,不仅没让南贼知难而退,反而还助长其气焰,所以接下来到底是继续退走,还是说孤注一掷,与南贼决战?”
永璇把话说完,永瑆没有继续开口。
殿下的众王爷贝勒,只是安静了一瞬,而后马上便叽叽喳喳吵嚷起来。
“南贼居然真敢追到保定,这是根本没把我大清放在眼里,议政王为何不直接派兵灭了这些南贼汉兵?”
“灭了南贼汉兵?说的轻巧,连英和大帅和刘墉刘大人都战死在了河南、山东,还连累死伤数万八旗健儿,这还怎么打?”
“那不打了,难道真要退?这可是我大清的老祖宗舍命入关,打下的基业啊!”
“不退的话,那你说怎么办?难道真的孤注一掷,跟南贼决战,让这汉人尼堪的京师,变成我大清的葬身之地?”
“一战不打就拱手让了京师,这可是京师啊!太便宜南贼的汉兵了!”
“什么一战不打,英和大帅的名字,可是已经上了太庙,那五万八旗、三千索伦营,还不够吗?”
“……”
他们一开始还知道收敛,可吵着吵着就完全乱套,相互之间各抒己见,似乎完全没有结果。
不过,作为掌棋人的永瑆,还是听出了一些端倪,他的这些个叔伯们更多还是愿意撤退,放弃死守北京的。
就算少数不愿意的,似乎也不是在乎大清的江山、祖宗的基业,而是舍不得北京的繁华。
这样也对,他们从祖辈入关,举族迁到北京,跑马圈地以来,就没有再回到关外。
关外对这些已经习惯了中原世界,世代享受荣华富贵的诸王贝勒来说,那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啊!
基本摸清诸王心思的永瑆,当即对着八哥永璇使了个眼色。
永璇心领神会,突然严肃说道:“诸位叔伯们,永璇在此说些不敬长辈的话,现在的北京城,已经容不得我等考虑是让还是不让了。北京仅地形而言,几乎无险可守,对南贼汉兵来说,就是一马平川,之所以现在不打,纯粹是汉兵没粮没钱了。只要汉兵来年兵精粮足,又看到我大清退让,必定尽出大军北伐。”
“而今年,汉军北伐的兵力,光是刘大人和英大帅送回的战报来看,起码也超过了十万。十万大军,便是我八旗健儿没有折损那么多,怕是都难挡得住。”
“而且,我大清这次全面撤退,表面只退到保定,以待战局变化,但实则这一退,人心也散了。若是继续留在这里,来年汉军大举北伐,别说那些汉人尼堪,就是我们自己任命的八旗官员,肯定也得逃跑,他们不会为了大清而卖命送死的!”
说到这里,永璇已经算是图穷匕见,说道:“我认为这一战已经没有必要,还是尽早放弃北京的好,将此地的烂摊子交给汉军,而我大清则带上精锐逃回关外,以图后计!”
“我大清还有山陕、云贵川、西藏、新疆和蒙古八旗,一切都还有翻盘机会。当年太祖能靠十三副铠甲起兵,我们现在可不止十三副铠甲。”
这话说的好听,但听在诸王公贝勒耳朵里,感觉跟放屁没什么区别。
北京都丢了,还谈什么图后计,而且他们满清的老奴能十三副铠甲起兵,那是面对的万历这个军事渣渣。
可汉军的军事能力别说一个万历了,十个万历都不够打的,完全没有可比性。
永璇说完提议,诸王贝勒既不敢同意,也不敢反对,就这么僵着。
最后还是永瑆沉不住气,直接拍板决定道:“八哥之意与我不谋而合,这北京城暂时应该是守不了了。当即刻召集我八旗精锐、王公贝勒们的家眷,准备逃回关外。正好为大清留的青山外,咱们也能集中兵力,去剿盖州的南贼。”
永瑆都这么说了,诸王贝勒还能说啥?
乾隆一共有十七个儿子,但活到现在的,除了一个嘉庆以外,剩下的就永瑆、永璇和永璘三兄弟了。
可以说,这仨就是穿一条裤子的!
永璘负责开场递话,永璇负责提议,永瑆负责最后拍板,决议进行的非常快。
诸王贝勒压根无法阻止,就连带着三阿哥的皇后娘娘,都赞同了永瑆的决议。
满清居然真的要直接舍弃北京了?
这个消息最后还是庞文才这个**商人告知的汉军细作!
细作们也顾不上验证真假与否,只能匆忙报告给南京朝廷知晓。
正在准备过年的大汉南京朝廷,得到消息都懵了,完全拿捏不准是怎么回事?
我都没用力,鞑子就又要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