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肉肉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717章 56万颗的银河网络!卫星电网!超级

      第717章 5.6万颗的银河网络!卫星电网!超级美金再现!
    燕京,云鯤航天研发中心二楼的一间会议室內。
    “欢迎加入云鯤。”
    陈延森缓缓起身,握住西蒙佩恩的右手,面带轻笑地说道。
    昨天下午,林茂业经过一天的慎重考虑,最终决定留在云鯤航天科技公司。
    而原inmarsat航天公司品牌部总裁西蒙,仅仅和陈延森聊了半个小时,便果断决定入职。
    对西蒙来说,无论是云鯤规划的5.6万颗通信卫星网络,还是天地电磁波传输电能的设想,听起来都充满了科幻色彩。
    但通过与陈延森的深入沟通,他也清楚地意识到,对方並非空谈,云鯤已经掌握了支撑这一构想的部分技术基础。
    虽然这个宏大的航天构想不是由他提出,但能亲身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也是一件足以自豪的事。
    西蒙握著陈延森的手,眼底闪过一抹崇敬之色。
    儘管眼前的男人是个亚洲商人,但对方在商业运作上的精准布局,以及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判断,早已让他彻底折服。
    他鬆开手,顺势从一旁拿起一份文件,笑著说道:“这是我提前整理好的运营方案,虽说不一定能完全適配云鯤现在的需求,但方案里关於航天企业公眾沟通的逻辑框架,或许能为公司的卫星网络项目提供些参考。”
    陈延森接过文件夹,忽然抬头笑了,很明显,对方是个急性子。
    他没有推辞,翻开文件匆匆扫了几页,隨后说道:“下午两点我们得和航天协会的技术评估组对接,你先去安顿妥当,一点半之前到公司就行,还能顺便看看『银河矩阵』模擬系统。”
    银河?
    西蒙立刻会意。
    一旦这个网络建成,无论是非洲、东南亚、南美洲这些地区,还是大海上、荒岛上,人们都能无障碍连接网际网路,和世界各地的网友进行交流。
    “好的.老板!”西蒙爽快地改了口。
    除了云鯤航天的超前构想以外,陈延森给他开出的薪资待遇也不错,对比他在inmarsat的年薪总包,竟足足涨了37%。
    面对一个富有且慷慨的老板,他很乐意为对方做事。
    下午一点二十分,西蒙提前十分钟来到会议大厅。
    几名工程师正围著控制台调试设备,巨大的环形屏幕上还显示著地球的三维模型。
    陈延森看到他来,笑著招了招手:“你来得正好,先让廖工给你们演示一遍『银河矩阵』的模擬运行,这位是云鯤航天的ceo林茂业,这位是动力部门的资深主任设计师廖士哲。”
    “埃迪先生好!廖先生好!”
    闻言,西蒙礼貌地打了声招呼。
    埃迪是林茂业的法国名字,西蒙常年在欧洲航天领域深耕,对林茂业本就不陌生。
    此前在行业交流会、欧洲航天协会总部等场合,他已见过对方不止一次。
    “你好,西蒙!”
    林茂业淡淡一笑。
    他听过西蒙这个人,inmarsat商务部总裁,不仅人脉广、背景硬,能力更不容小覷。
    inmarsat的民营发射业务,有四成都是靠他招揽来的,是业內出了名的销售强手。
    更难得的是,此人早年还是剑桥大学教授,研究领域覆盖材料科学、纳米科技等多个方向,既懂技术又懂商业,绝对是稀缺的复合型人才。
    想到这儿,林茂业忍不住瞥了陈延森一眼,心里暗暗吃惊:这样的顶尖人才,居然也被他挖来了?
    可他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其实比西蒙高得多。
    连他自己都选择加入云鯤,西蒙会被吸引而来,本就不足为奇。
    几人简单寒暄后,廖士哲拖动滑鼠点击了一下屏幕,画面中的模型突然亮起无数银色光点,如同撒在黑色丝绒上的碎钻。
    光点瞬间连成一张立体网络,覆盖了从北极圈到南极洲的每一个角落。
    他指著南美洲上空的一片光点介绍道:“这里是我们规划的赤道上空卫星密集区,能为亚马逊雨林地区提供稳定通信,解决当地科考队和原住民的网络需求。”
    西蒙凑近屏幕,目光落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空的光点上。
    他忽然想起去年去肯亚考察时,当地牧民还在用卫星电话联繫外界,通话质量时好时坏。
    “如果『银河矩阵』建成,网络延迟能降到多少?”他忍不住地问道。
    “目前模擬数据是15毫秒以內。”陈延森接过话头,继续说道:“雷射通信技术能实现卫星间的高速数据传输,再加上地面接收站的优化,完全能满足视频通话、在线办公这些基础需求,不过具体参数如何,还得等实际產品做出来才能確定。
    大家应该都清楚,实验室里的参数和实际应用阶段的表现存在巨大的差距。”
    就拿鋰硫电池来说,欧美地区的电池研发实验室,在固定温度等理想条件下,能將电池能量密度做到每公斤400瓦时。
    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下,能量密度顶多只能达到300瓦时的水平,且循环寿命仅有200多次。
    看似与第一代深蓝电池的差別没多少,实则差了十万八千里。
    换句话说,实验室数据和现实应用之间的差距,往往比想像中要大得多。
    再比如华芯国际,两年前就对外宣称能製造28纳米晶片,可后来一提到量產问题就沉默了。
    “老板说得对!我在欧洲航天局参与过低轨卫星项目,最清楚理想参数和实际应用的鸿沟。
    譬如卫星姿態控制系统,实验室里能把定位精度控制在0.1度以內,但考虑到太空中的太阳辐射、空间碎片撞击,实际在轨精度可能要放宽到0.5度,还得预留冗余设计。”
    林茂业点了点头道。
    陈延森听后补充道:“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前把这些差距纳入规划里,就拿天地传能系统来说,算了,还是叫卫星电网,听著更顺口。
    实验室里测出来的电磁耦合效率能到45%,但我们在模擬系统里,特意按38%的下限来设计网络覆盖,便是为了提前应对大气扰动、云雨遮挡这些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银河网络与卫星电网,才是陈延森成立云鯤航天的核心初衷。
    前者负责构建並控制全球通信网络,后者则专注於实现远距离电能传输。
    但就目前而言,他手里也只有一套看似可行的方案,至於最终能否成功落地,还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不过,用这套方案来吸引林茂业、西蒙这些人才加入,效果倒是极为显著。
    其中,银河网络的规划他是对外公开的。
    但卫星电网的构想,则属於核心机密,当前只有韩锦恆、林茂业、西蒙和廖士哲这几位关键人物知晓。
    因为卫星电网技术直接关联能源行业,只要突破关键技术环节,就能开展洲际电能输送业务。
    它的核心原理並不复杂:先在近地轨道部署多颗能源枢纽卫星,利用微波发生器將电能转化为特定频率的微波,把能量传输至电网卫星,再由电网卫星转发到地面。
    整个过程耗时极短,足以覆盖数千公里的空间范围。
    相当於一个全球无线能源矩阵,可通过卫星网络,实现任意两点之间的电能传输工作。
    因此,不难想像,若是外界知道了卫星电网这项技术方案,云鯤航天必然会遭遇难以想像的打压。
    毕竟电能是一个全年產值超过10万亿的行业,哪怕手上沾点荤腥,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而眼下盘桓在电能市场的既得利益者,可不会放任陈延森跳出来搅局,重新来分蛋糕。
    与此同时。
    《面对面》最新一期节目播出后,引发不少关注。
    镜头里,陈延森坐在华尔道夫酒店顶楼的落地窗前侃侃而谈。
    而最让网友感到震惊的是,他当眾提出要將基站送入太空,打造一款名为“银河网络”的通信系统,从而连接全球!
    节目播出不到一小时,“太空基站”、“银河网络”等话题就像被按下了加速键,迅速衝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
    微博上,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在短短两小时內就突破5000万,討论量更是超过200万。
    而在斗音和快手上,相关视频的播放量也迅速突破1亿。
    不过评论区里,网友们的观点却两极分化。
    有人无脑力挺,也有人提出质疑:“5.6万颗卫星,这得多少钱?发射成本、维护成本都是天文数字,云鯤航天有这个实力吗?”
    可在多数网友看来,近地轨道资源十分稀缺,陈延森创办云鯤航天、提出“银河网络”计划,更像是一层幌子。
    他们认为云鯤航天其实是中枢司的白手套,真正的核心目標是爭夺有限的近地轨道资源。
    有意思的是,收到消息的欧美各国想法也如出一辙。
    他们第一时间提出抗议,指责云鯤航天计划在近地轨道部署卫星的行为,无异於释放5.6万个太空垃圾,会对全人类的太空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但外事协会的负责人孙华骏理都没理这帮人!
    同一时间。
    大洋彼岸的灯塔国,纽约某银行內,职员韦斯利捏著几张百元美钞,心头莫名涌上一丝异样感。
    这些纸幣从水印到防偽线、微缩文字再到油墨,逐一检查下来都没发现问题。
    可他这双手数了二十多年钞票,对纸幣的触感、质感早已形成本能的敏感,总觉得眼前这几张钱哪里不对劲。
    “能不能快点?別耽误我时间!”
    窗口外,一个禿头中年男人突然“啪”地拍了下桌面,语气里带著不耐烦的催促。
    韦斯利皱了皱眉,最后还是照常收下这一沓美钞,为对方办理了匯款业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