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效果拔群,震惊全球
第181章 效果拔群,震惊全球
1915年9月25日,上午10时。
鲁路修的部队从占科伊向特罗伊齐克和梅利托波尔发起进攻后的第53个小时。
他的辉煌突破进度,还没有被德玛尼亚国的报社们所报道。因为事关军事机密,而且尚未取得决定性的阶段战果,参谋部也不会允许向媒体透露相关消息的。
战时的一切报纸,在刊登军事相关内容时,都必须经过参谋部的审查。确认没有不该说的话,才被允许印刷,但凡有泄漏军事机密,都必要打回去重审。
不过,没有媒体刊登,不代表没人知道。至少德露两军的高层,乃至皇帝,都已经知道前线的剧烈变化了。
这天上午,基辅城内的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方面军司令帕维尔.普列韦上将,就被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打断了工作。
他原本正在焦头烂额地调度援军、试图组织第聂伯河以东大草原上短时间内可以调集到的全部哥萨克骑兵师,以最快速度尽量扑向扎波罗热和梅利托波尔之间、封堵敌人的突破部队。
听到电话铃声时,他还有些焦躁,准备训斥一下那个打断自己工作的人。
但当副官把听筒拿起来并递给他的时候、副官口中吐出的那个轻到几乎微不可查的词语,却立刻让普列韦上将如被一盆冰水当头淋了一般。
“是陛下……”
普列韦上将立刻精神一凛:“陛下!不知有何圣谕?”
电话另一头,传来尼古拉二世无力的声音:“听说,德玛尼亚人这两天对西南战区发起了新的进攻,打到梅利托波尔了?”
普列韦上将:“是的……陛下!没想到此事竟惊动了您,实在是我们的无能和失职!请陛下恕罪。”
“梅利托波尔,大致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普列韦上将一阵无语,却也只能尽量用沙皇听得懂的话简单解释,
“其实不是什么大城市,但也确实有点交通方面的意义。那是连接赫尔松和罗斯托夫的东西向铁路、以及连接塞瓦斯托波尔和扎波罗热的南北向铁路的交汇点。”
电话另一头的尼古拉二世稍稍沉默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扎波罗热州的地方官员,已经越级向总务大臣哭诉了,说梅利托波尔可是远离前线的地方,竟也会突然莫名其妙被敌人袭击!
朕只要你如实汇报:如今整个基辅罗斯地区,还有哪里是安全的?坊间人心惶惶,都说敌人可能明天,甚至今天,就打到扎波罗热,这是不是真的?!”
沙皇的训斥语气越说越重,普列韦上将吓得一激灵,连忙赌咒发誓:“请陛下放心!敌人绝对不可能打到扎波罗热的!
惊动了您实在是我等的失职,但其实渗透入境的只是一支小部队,是流窜进来的,并不是敌人的主力!请陛下务必放心,我已经调集整个诺加伊草原地区的哥萨克骑兵部队去围堵那一小股敌军流寇了!他们马上就会被扑灭的!”
电话另一头的沙皇终于不再那般咄咄逼人,稍稍沉默了一会儿,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将军:“那就等着你的好消息,希望一切如你所言,只是一股流窜进来的敌人而已。”
挂断电话后,普列韦上将整个人已经如冷汗里捞起来的一般,立刻扑到地图前,查看了一下附近部队的番号,然后下了死命令,让周边有可能赶过去的哥萨克骑兵师,全部往那儿扎堆,务必堵死那股邪恶的敌人!
理智告诉普列韦,用骑兵去对付一支可能有一定数量装甲车的部队,是不明智的。
但对沙皇严惩的恐惧,让他不得不如此。他只能指望哥萨克骑兵部队能仗着绝对的数量优势,用人海战术把敌人堆死!
敌人孤军深入,弹药补给肯定不可能充沛的,只要包围起来、断敌补给,靠堆也要堆死这股敌人!
……
同一时刻,尼古拉耶夫的第6集团军临时司令部。
随着进攻战役进行到第三天,第6集团军司令鲁普雷希特公爵,也在时刻紧锣密鼓地关注各方的动态。
在尼古拉耶夫和赫尔松前线,部队已经火力准备兼地面进攻了整整两天了。
因为集团军的相当一部分炮兵力量被拉去了东边集中使用,西边正面战场的火炮密度比正常情况下降低了好几成。
炮兵部队也只好用延长炮击准备时间的办法,来弥补短时间内爆发力的不足。
9月23日当天,火力准备足足持续了6小时,打了整整半夜时间,天亮后才开始地面进攻。
此后的48小时里,第6集团军部署在尼古拉耶夫-赫尔松-亚米安斯克一线的3个军8个师,倒也有所进展。
那些进展速度中规中矩的战线区段,大约可以做到每24小时推进3~5公里,两天下来也有8~10了。
而进展最神速、表现最优秀的极个别区段,达到了每天突破12公里,两天累计突破近25公里的拔群战绩!
在赫尔松至亚米安斯克一线防守的露沙人3个军,被迫放弃了大片最外围的阵地。转为试图依靠大纵深进行迟滞防守、把德玛尼亚人拖到炮兵支援射程以外,再用弹性防御慢慢消耗。
“正面进攻的部队表现都还不错,可惜跟鲁路修那小子差远了。也不知道从昨天凌晨他离开特罗伊齐克之后,这一天多里又推进了多远。
要是他能尽快威胁到露沙人的后路就好了,那样正面防守的这几个军肯定会军心动摇。到时候只要他们一露出被迫撤退的态势,我们这边趁势猛追,肯定能把撤退打成溃败!
可惜不知道这小子现在打到哪里了!”
公爵对照着标注有最新战线变化情况的地图,反复观摩了很久,发出如是感慨。
一旁的其他副官和参谋闻言,也都纷纷附和,表示鲁路修参谋长果然深谋远虑,计划精湛周密,竟能打出如此突破。仅仅一天就突破了占科伊半岛和特罗伊齐克半岛两端天险,杀进大草原。
只可惜,进入大草原后,因为部队机动太快,行踪飘忽不定,无线电联络也无法稳固建立,过去的30个小时里,司令部竟没能再收到任何关于最新实时进展的消息。
毕竟装甲车上装的车载电台,功率很小,白昼状态下可能也就二三十公里发射距离,到了夜里因为大气层电离反射作用的变化,信号距离会比白天远三倍以上。
总而言之,进攻方在通过无线电汇报战况方面,比防守方是要更吃亏一些的。
防守方可以依赖每座城镇和要塞的大功率固定电台发报,每座城镇在失守前都来得及发出电报告诉后方自己失守或者投降了。
而进攻方如果没有夺取城镇据点的大功率固定电台,就要靠车载货慢慢接力,战况激烈时难免混乱。
就在众人猜测脑补之际,一名报务员气喘吁吁冲进司令室,高举着一份刚刚译出来的电报纸。
“司令!今早最新的消息,鲁路修师长的‘大德玛尼亚师’,已经于昨夜占领了梅利托波尔,如今正在继续向扎波罗热前进!”
“什么?这小子昨晚就打进梅利托波尔了?为什么不及时报告!”公爵瞬间瞪大了眼睛,还振奋地把皮手套往地图桌上“啪”地一扔。
报务员应该是已经了解过电文的传递渠道问题了,连忙帮着解释:
“是通讯接力的问题,夺取梅利托波尔时,并没能夺取到大功率固定电台,加上战时跟进混乱,所以现在才转到。”
公爵用指节敲了敲桌面,终究还是情绪好转起来,并未发作。
战时电文接力出问题,是很常见的,位置运动太快了嘛,谁也不知道后方的电台能不能接上。
主要也是因为这次是捷报延误了,问题不大。若是败报延误,那就得怀疑对方动机,然后就该强调“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了。
“这小子,太鲁莽了!”公爵笑骂一句,随后一挥手,示意身边的其他参谋立刻在地图上标注,
把那几个象征着部队的棋子挪一挪位置,再把那一段的战线擦掉再用红色铅笔大致重画一下。
公爵满意地看着这一切,突然又冒出一句:“对了,费德勒.博克的第2装甲师,到哪里了?他不是负责从北翼包抄的箭头么?”
那名摆地图的集团军参谋立刻回答:“报告司令,根据最新情报,博克准将的‘帝国师’,昨日攻下了巴什坦卡,今日沿着铁路线和因古列茨河又往东北方向推进了15公里。累计已深入敌境60余公里。”
公爵原本对博克的进展也挺满意的,毕竟其他步兵进攻部队,打的最远的也就推进25公里。冯.博克的装甲师能推进60多公里,已经比最快的步兵部队还快两倍半了。
但是现在跟鲁路修一比,那就不算什么了,鲁路修要比博克再快一倍还多点零头——那可是140公里!
公爵对比了一下后,便忍不住追问:“费德勒.博克昨天怎么说来着的?他是因为什么原因没能按计划突破到更远?”
绘图参谋:“是因为我军战前对敌纵深地带的地理环境侦查不足,对水文情报的搜集不到位。冯.博克师长的装甲师,按原计划是要沿着第聂伯河北岸推进的,进攻路线不用离河太远。
但实际进攻后,发现北岸很多地方湖沼松软地形比之前航拍评估的更多。而且第聂伯河北岸重要支流因古列茨河的深度和渡河条件,也比想象得更差。
逼得冯.博克师长只好再往北多绕一点,寻找因古列茨河更上游没那么泥泞的地方再渡河。昨天他已经北进到巴什坦卡,从那里再往东北方绕过因古列茨河就绝无问题了。现在他可能已经在渡河。”
参谋帮着解释了很多突发情况,强调是另一只“铁钳”遇到的地形环境意外,才导致推进没那么快,如果没有这些意外的话,冯.博克现在应该能累计推进80公里以上,而不是仅仅65公里。
鲁普雷希特公爵也接受了这个解释,并没有苛责:“好了不说那些理由了,能推进65公里也不错了,不过,等打完这一仗,还是要总结经验教训——鲁路修那边为什么能2天就推进140公里?
要说地形不利,因古列茨河的地形不利还能比得上占科伊和特罗伊齐克那边连续两座半岛35公里纵深的狭长地带?还能比得上渡过泻湖突袭夺取跨海大桥?
鲁路修能有今天的战果,都是靠他一开始就决定性地从敌人认为完全不可能被突破的天险突破过去了,才有后续的收割!大家都要好好学习这个成功经验!”
公爵亲自定了调子,旁人自不敢再有任何质疑。
一条条命令很快下达了下去,从尼古拉耶夫到赫尔松到亚米安斯克,当天上午,整个进攻正面上的德玛尼亚军都开始发力。
并且还是老样子配合宣传战,散布消息动摇对面的军心,想尽一切办法,尽量让对面的露沙军知道他们的后路即将被抄了。
同时,公爵又分出两个师去南线,走占科伊往梅利托波尔的铁路线,试图巩固南线那根铁钳的后方。
最后,公爵还把这边的最新进展,挑了一些不涉及泄密的,直接向总参谋部和皇帝汇报。
其中自然免不了宣扬南线突破的传奇色彩,尤其是“一天之内打穿35公里纵深的两个狭长半岛和一座跨海铁路桥”。
在战报里,当然不会说“那座铁路桥只有400米长,只是穿过了一片静水滨海泻湖,而不是真的跨海”。
战报嘛,总是要让别人把战果脑补得更大更艰辛才对,连浅水重炮舰都能写成战列舰,何况是跨海大桥。
总而言之,经过一番宣传加工,鲁路修突破占科伊和特罗伊齐克半岛、从敌人最意想不到的天险进入敌后大草原区。
这一事迹,很快被渲染成了类似东方历史上“偷渡阴平”之类的奇功。
当天吃午饭的时候,身在柏林波茨坦宫的威廉皇帝就看到了这份战报,
然后就让人把总参谋长法金汉上将喊来,问了一遍类似于早上他那个沙皇表哥问过普列韦上将的类似问题。
“梅利托波尔是什么地方?”
“敌人为什么会在这么重要的地方防守那么空虚?”
“哦,你是说,因为要打到梅利托波尔,必须突破层层天险,所以露沙人觉得那是人类不可能做得到的?所以才没有在大后方部署重兵提防?”
“那岂不是说明,帝国的陆军可以突破敌人认为绝不可能被突破的险要防线!”
这几个问题,法金汉上将都一一作出了解答,只不过内容和敌方的普列韦上将已经说过的台词差不多,就不再水字赘述一遍了。
只是在面对最后一个问题时,法金汉做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回答:“陛下……帝国的陆军,这次能够突破敌人认为绝不可能突破的险要防线,主要是依赖了一种能免疫子弹攻击的装甲战车。
敌军除非使用大炮直接命中,否则仅靠步兵和枪械,完全拿我们的装甲战车没有办法,所以敌军的层层防线才瞬间绝望崩溃了。”
人教人,一辈子都学不会。
事教人,一教就会。
当威廉皇帝听说是因为一种新式装甲战车,才导致帝国的陆军能从敌人认为绝不可能突破的天险硬生生手撕防线撕过去的时候,他的双目瞬间被一种贪欲的火焰所覆盖。
“这种战车,目前是什么公司在造?为什么只有巴里亚军队在用!”
法金汉:“陛下,据说是巴里亚人寻求盟友的斯柯达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尝试着联合研发的。目前应该是一家斯柯达公司和巴里亚发动机厂合资的小公司在生产。
另外,因为这种武器的表现比较好,听说巴里亚方面还在计划扩大生产,后续可能会让纽伦堡的曼恩公司也获取生产授权。”
威廉皇帝听得不由眉头一皱。
怎么都是南德各邦的公司!纽伦堡也是巴里亚的城市,曼恩公司也是巴里亚的公司。
不过这也没办法,在汽车这一领域,南德各邦的工业实力本来就比北方的普罗森要强。不光巴里亚有一堆汽车公司,隔壁符滕堡的斯图加特,还有奔驰公司和戴姆勒公司。
造枪造炮方面,普罗森的工业体系能碾压南方四邦,但造汽车是真比不过。
如果任由历史自然发展,整个世界大战期间,军事资源的调度和研发的倾斜,都按照北方派系主导,那德玛尼亚人也不可能首先造出坦克了。
因为克虏伯和毛瑟、dwm都不擅长造车,也不愿意国家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投入太多资源。
有些时候,在前一个时代做得太好了,往往就会影响到他们自己革自己的命,被路径依赖压制住了颠覆式创新的出现。
普罗森那精密、机械的管理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完成生产任务、优化微调改良现有武器方面,效果都是非常拔群的。
但唯独在颠覆式创新方面,普罗森管理模式有巨大的短板。
这也是为什么鲁路修为了装甲战车的事情筹划了大半年了,北方的普罗森派系始终没有在意,直到现在拿出了震惊世界的实打实战果。
直到如今,皇帝终于被真实战绩打醒悟了。
“那帝国在鲁尔区难道就没有可以造重型车辆的企业么?朕要鲁尔区的工厂也开始生产装甲战车!立刻!马上!不管缺什么条件,立刻给朕排除一切困难!缺什么资源就给什么资源!”
面对皇帝的眼红,法金汉上将只好绞尽脑汁回忆,随后连忙给出一个答案安抚对方:“陛下,卡塞尔的亨舍尔公司也是制造载重车辆的,也有一定的引擎和车架技术积累。
如果您希望某家靠近鲁尔区的工厂也生产装甲战车的话,或许可以考虑让军备部给亨舍尔公司注资扩产……”
“立刻、马上!给朕向亨舍尔公司注资扩产!朕要看到普罗森的兵工厂也造出战车!嗯,也可以让他们想办法优化一下,不一定要照抄。朕相信普罗森的工程师也不比那些南方人笨,鲁尔区的工厂不但要造出战车,还要造得更好。”
至于授权费,皇帝觉得还是明面上尊重一下帝国的法律,还是要象征性给一点的。
“是,陛下,我这就去处理。”法金汉上将恭敬允诺,缓缓退下。
此后数日之内,相关筹备工作就迅速拉开,一两个月之内,卡塞尔的亨舍尔工厂就开始扩建,新造生产线。
说来也是讽刺,卡塞尔这地方,其实原本也是属于黑森公国的,也该是“南德四邦”的一部分。只是当年也巧,在1866年普奥战争时,黑森选择了支持奥国对抗普罗森。
结果在战败后,黑森被条约分割成了两部分,北部的“黑森-卡塞尔”被直接割让并入普罗森,南部的“黑森-达姆施塔特”则继续作为黑森公国存在,并加入德玛尼亚邦联。
换言之,要不是普罗森在50年前的内战中割让了卡塞尔地区,今时今日,普罗森的土地上恐怕是一家拿得出手的汽车制造商都没有,全德100%的大型汽车制造商都会在南德四邦境内。
好在历史没有如果,威廉皇帝手中现在实打实有这么一棵独苗能用,赶紧浇水施肥催熟长大,好帮皇帝多造战车。
……
露沙和德玛尼亚国内皆为装甲车的首次集中突击作战效果震撼的同时。
海峡对岸,还有一个第三方的国家,也被这个消息震到了,那自然就是布列颠尼亚。
相比于迟钝的法兰克,布列颠尼亚人也是在短短两三天内,就注意到了这个事实。
他们之所以如此敏锐,自然是因为布列颠尼亚人自己已经在研发坦克了。
听说敌人的战车大发神威,阿斯奎斯首相立刻招来陆军大臣劳合.乔治与海军大臣沃顿.斯宾塞。
“听说我国也有研发带钢甲的新式战车?目前进度如何了,能比之前的劳斯莱斯装甲车强多少?能不能比敌人的装甲车更强?”
陆军大臣一脸为难,最后还是海军大臣沃顿接过了话茬:
“确实有这个计划,其实是我们海军部在牵头研发的。目前有了经过多次审稿调整的图纸,但还没造出样车。我们本来打算再谨慎一点,多进行几轮纸面论证、避免一些明显的技术缺陷等造好后才暴露出来……”
阿斯奎斯首相听得很是焦躁,直接一挥手制止了沃顿的解释:
“都什么时候了!既然有图纸,那就立刻开始着手造样车!造坏了不就多浪费点钱么?既然装甲战车那么有效,越早问世对帝国帮助越大!”
原本对于坦克项目拨款还抠抠搜搜的布列颠尼亚财政部,在看到敌人战车的效果后,直接被刺激到了。
宁可再多砍个三五艘驱逐舰的预算,也要加快坦克样车的制造进度。不管烂不烂先造出来实际测试了再说。
(本章完)